相关结果有1505个
文章 | 2023-10-25
近日,理工学院林天麟教授团队在机器人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发表题为“DISG: Driving-Integrated Spherical Gear Enables Singularity-Free Full-Range Joint Motion”的论文。理工学院博士研究生梁冠琪为论文第一作者,林天麟教授为论文独立通讯作者。 论文提出了一种驱动集成球形齿轮(DISG,Driving-Integrated Spherical Gear),可以实现两个球形齿轮之间的全球面啮合和可驱,形成灵巧的多自由度滚动接触关节。通过对DISG的运动学进行深入分析,论文验证了基于DISG的灵巧关节具有良好的运动学特性,包括无奇异和全范围工作空间。 论文链接: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0266738   期刊介绍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是IEEE创办的机器人领域顶级学术期刊,代表了机器人领域最先进的重大进展,内容涵盖理论、设计、实验研究、分析、算法、集成及应用案例研究等多方面前沿内容,要求论文在理论和工程效果上同时推动机器人学的发展。   研究背景 近年来,机器人领域对灵巧关节的兴趣日益增加,特别是球形齿轮引起了广泛关注。球形齿轮是传统平面齿轮的三维拓展,它具有多个旋转自由度,能够改变空间方向,在实现多自由度单关节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然而,迄今为止,球形齿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被动齿轮的齿设计上,而现有的基于球形齿轮的传动机构在灵巧性和运动范围方面仍有待提升。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驱动集成球形齿轮(DISG),它能够实现两个球形齿轮之间的全球面啮合并提供可驱动功能,从而实现了灵巧的多自由度滚动接触关节。本文对DISG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并进行了一系列原型实验验证。结果表明,DISG具有良好的运动学特性,包括无奇异点和全范围的工作空间。与其他关节执行器相比,DISG在灵巧性、运动范围、紧凑性和轻量化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优势。   研究内容 本文提出了一种可以在全球面啮合和可驱的球形齿轮结构,由分别允许在经度方向和纬度方向上啮合的球形齿轮组合而成。…

文章 | 2023-10-20
10月13日,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首届会士颁证仪式在2023中国生物材料大会开幕式上隆重举行。理工学院唐本忠教授当选为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首届会士,这是该学会授予的终身最高荣誉称号。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Biomaterials, FCSBM)是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员的终身最高荣誉称号,经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会第九次会议审议决定设立,以表彰杰出会员对生物材料发展及学会工作做出的卓越贡献,每两年遴选一次。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首届会士从两院院士和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Fellow中邀请确定,经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产生。 首届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士名单公示链接:http://www.csbm.org.cn/article/articleinfo.asp?id=741   教授简介 唐本忠教授于1982年和1988年分别在华南理工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于1989-199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Neos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994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2009年、2017年、2020年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21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担任理工学院院长、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唐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和先进功能材料研究。在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这一化学和材料前沿领域取得了原创性成果,是AIE概念的提出者和AIE研究的引领者。 唐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总引用超177,000次,h因子为185。在学术会议上作了500多场邀请报告,拥有100多项授权专利。现任德国Wiley出版社发行的Aggregate《聚集体》杂志主编以及20多家国际科学杂志顾问、编委或客座编辑等。 2007年获Croucher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奖,2014年获伊朗国家科技部颁发的花拉子密国际奖、2015年获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2014年至今连续当选全球材料和化学双领域“高被引科学家”。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1年获Nano Today国际科学奖,2023年获生物材料全球影响力奖。…

文章 | 2023-10-20
10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学研究中心开幕仪式成功举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蔡小强教授、校长讲座教授黄劲松教授、数学家张寿武教授为开幕式致辞。 蔡小强教授对数学研究中心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希望研究中心可以在学校学术创新、跨学科合作、社会责任和国际化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数学研究中心主任黄劲松教授在开幕式上介绍了我校数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研究中心的使命。他着重强调数学研究中心将会在我校学术发展和学术国际交流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欢迎各位师生与访问学者到访数学研究中心新建立的Common Room(志仁楼420室),并表达了对数学学科和中心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 张寿武教授祝愿中心能在数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成为学术界的亮点,期待更多的访问学者与中心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动数学领域的发展,促进国际交流。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 蔡小强教授 校长讲座教授 黄劲松教授 数学家 张寿武教授 数学研究中心成立剪彩仪式   01 “大师讲堂”回顾 张寿武教授讲座现场   本次大师讲堂邀请了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张寿武作通俗报告,张寿武教授以泰戈尔的诗“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开场,带领大家回溯了丢番图方程的历史。张教授从老少皆知的勾股方程谈起,以代数、几何、分析三个角度给出该方程的有理数解,接着谈到同余方程,将其归结为求椭圆曲线的有理点,由此引出椭圆积分、椭圆函数的周期性、有理点集的群结构等概念。最后,他介绍了莫德尔猜想即“亏格大于一的曲线只有有限多个有理点”、Heegner利用自守函数来构造有理点等历史。张寿武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听众领略到数论与算术几何数千年来绚烂的发展历程。 讲座现场   02 “数学人生”座谈会回顾 “数学人生”座谈会现场   本次座谈会由黄劲松教授主持,嘉宾何旭华教授、李卫平教授、孟国武教授、王学锋教授、于如冈教授、…

文章 | 2023-10-20
2023年10月13日下午,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师生来到韶音科技研发中心参访交流。活动共有20名同学参与,韶音科技校园招聘负责人刘老师热情地接待了理工师生,并就公司历史、行业发展以及校园招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第一站 公司参观 同学们首先来到了公司展厅,刘老师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了韶音科技的发展历程,从其起步之初到现在成为业内领军者,每一个里程碑都与创新和坚持紧密相连。 同时,宽敞明亮的办公区、设施完备的健身房、丰富多样的公司活动,都让同学们感受到韶音科技无处不在的员工关怀。最令同学们惊喜的是公司顶层的“绿色空间”。从五楼推门而出,一大片错落有致的瓜果蔬菜映入眼帘。呼吸新鲜空气、聆听自然低语,这片万物生长的自由空间在高楼林立的南山区显得尤为珍贵。   第二站 产品体验 来到韶音,不可错过的自然是耳机体验环节。同学们试戴了各款热门耳机产品,感受骨传导、气传导技术带来的全新听觉体验。这家以“用科技创新推动世界进步,让人类生活更美好”为企业使命的科技公司,用一个小小的耳机叩开了创新生态的大门。   第三站 座谈交流 在座谈交流环节,刘老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公司的校招情况,并给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求职建议。公司的“未来科学家计划”和“营销骨干倍增计划”都是针对校招生开设的岗位计划,希望招募到一批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的毕业生。同学们也从求职方向、未来规划、岗位信息等各方面与老师进行交流互动。刘老师认为港中大(深圳)的学子有着出色的专业能力和开放的视野,期待日后有更多同学加入韶音,一起创造公司未来。   这次参访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校企交流,更是一个相互启发的契机。通过对韶音科技的深入了解,同学们收获了宝贵的行业知识和求职经验,而韶音科技也将从这群年轻的理工学子中看到了科技改变世界的希望。   学生感言 董毋小,2022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 这短暂的一天,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界,同时也对我未来的职业规划带来了深远的启示。首先,韶音科技的发展历程深深打动了我。从一个初创公司到如今的行业巨头,它们背后的坚持与创新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体验他们的骨传导、气传导耳机时,我亲身感受到了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完美结合,…

文章 | 2023-10-18
近日,理工学院林天麟教授团队在机器人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T-RO)发表题为“Configuration Identification for a Freeform Modular Self-reconfigurable Robot – FreeSN”的文章。 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自由连接的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FreeSN及其构型感知系统。FreeSN包含节点模块和连杆模块,可组合成桁架结构并具有连续自由的连接,通过构型感知系统,可以完成闭环控制,进而实现系统行为。 论文链接:https://ieeexplore.ieee.org/abstract/document/10232916/   01 期刊介绍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为机器人学领域公认的三大顶级期刊之一(T-RO / IJRR / Sci. Rob.),涉及机器人技术各个领域的原创理论、算法、设计等,代表了机器人领域最先进的重大进展。   02 研究背景 与传统机器人系统相比,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系统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名为FreeSN的新型自由连接以及桁架结构的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由节点模块和连杆模块组成。节点模块表面为铁球壳。连杆模块包含两个磁性自由连接器,可以连接到节点模块的任何位置并运动。准确的构型感知对于模块化机器人系统的自动化至关重要,而目前暂无对于自由连接的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的构型感知系统。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FreeSN的新型构型感知系统,包括连接点磁定位、模块识别、模块相对位姿融合和系统构型估计。在节点模块中集成了磁传感器阵列。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卷积网络的磁定位算法,该算法可以在铁球壳干扰的情况下高效定位数量可变的磁铁阵列。然后,通过将磁定位结果与惯性测量单元和轮式里程计数据融合,可以估计邻接模块的相对姿态。最后,该构型感知系统可以估计机器人系统全局构型,包括连接拓扑图和所有模块的相对位姿。本文通过一系列精度评估实验和两个基于库的闭环自动化控制演示对该构型感知系统进行了验证。   03 研究内容…

活动 | 2023-10-18
The Schoo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committed to creating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to exchange ideas and explore cutting-edge research developments in various field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rting from 2021 fall, SSE will organize the "Weekly Colloquium" series of seminars every Friday. Each week, SSE will invite our faculty members and distinguished guest speakers from outside the University to conduct academic seminars.   All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are invited to join the weekly colloquium!   About the Colloquium The speaker on October 20 is Prof. Zhihai KE of SSE. The following is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lloquium. Topic: Organocatalysis and Click Chemistry Time: 10:30 - 11:30 AM, October 20 (Friday) Venue: Room 119, University Library Speaker: Prof. Zhihai KE Host: Prof. Xiaoshui PENG Abstract The use of small organic molecules as catalysts has become the third pillar of…

活动 | 2023-10-18
理工学院诚挚邀请你参加“通达未来”系列讲座二——用“历史眼光”和“标准视角”探索移动通信的现在和未来。主讲嘉宾张晨璐老师将与大家分享在历史“沙盘”之上的见解。通过对通信技术从有线到无线、从0G到4G的发展历史进行总结和分析,张晨璐老师将全面梳理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和趋势,并根据5G、6G带来的新需求和新场景,探究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方向。 本期嘉宾:张晨璐老师从事3GPP、4G、5G国际标准化和6G研究工作15年,对移动通信技术物理层、接入网高层和核心网技术均有深入的理解。张老师牵头或参与了十余个国家、省市级科技专项,个人申请4G、5G技术发明专利230余篇,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张老师同时也是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中国通信学会“第十届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硕博导师、美国培训认证协会AACTP认证培训师、广东省科技厅入库专家。 讲座时间:2023年10月19日,周四,15:00 讲座地点:TD108 请有意报名参加的同学在10月19日上午10:00前填写问卷报名:https://www.wjx.cn/vm/PXhrzmt.aspx#。  

活动 | 2023-10-17
Dear All,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the eighty-eighth seminar of Long Feng Science Forum Seminar Series. It will be delivered by Prof. Hongfei WANG (Westlake University) at 10:00 am on October 17 (Tuesday). This seminar will discuss "Chirality and Self-Assembly at Interfaces - New Opportunities with Nonlinear Spectroscopy".   Seminar Information Time & Date: 10:00 - 11:00 AM on October 17 (Tuesday), Beijing Time Venue: Room 106, Teaching C Speaker: Prof. Hongfei WANG, Westlake University Host: Prof. Qi ZHA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Abstract:  Sum-frequency generation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SFG-VS) is a powerful surface/interface selective and sub-monolayer sensitive spectroscopic technique to interrogate the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structure and conformation, as well as optical activity, and vibrational dynamics of molecular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The…

活动 | 2023-10-11
The Schoo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committed to creating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to exchange ideas and explore cutting-edge research developments in various field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rting from 2021 fall, SSE will organize the "Weekly Colloquium" series of seminars every Friday. Each week, SSE will invite our faculty members and distinguished guest speakers from outside the University to conduct academic seminars.   All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are invited to join the weekly colloquium!   About the Colloquium The speaker on October 13 is Prof. Shengqing HU of SSE. The following is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lloquium. Topic: Long Time Stability of KAM Tori for Derivative Nonlinear Schrödinger Equation Time: 10:30 - 11:30 AM, October 13 (Friday) Venue: Room 119, University Library Speaker: Prof. Shengqing HU Host: Prof. Yuan CHEN Abstract The studying of nearly…

文章 | 2023-10-10
2023年深圳市团队项目获评结果近日揭晓,我校理工学院与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联合申请的“氢燃料电池催化剂研发团队”榜上有名,获研究经费资助2400万元。该团队由我校理工学院唐叔贤院士、邹志刚院士担任首席科学顾问,李怀光教授、王璐教授、卓晓璐教授作为高校领衔成员组建,是理工学院第五个获该资助的研发团队。   01. 项目简介 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具有零污染、热值高、可存储、储量足、应用广等优点,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目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氢能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快能源转型的关键。自“十五”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启动以来,我国在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掌握了燃料电池电堆与关键材料、动力系统与核心部件、整车集成等核心技术;部分关键技术实验室水平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拟结合团队成员在氢燃料电池、催化剂设计、纳米材料等领域的研究经验,共同协作研发氢燃料电池高稳定铂基催化剂材料的关键技术,解决相关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02. 团队项目首席科学顾问 唐叔贤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美国物理学会Fellow 深圳市杰出人才 唐教授长期研究低维度材料的表面和界面结构及性能,发展了固体中电子的多重散射理论体系,在低能电子衍射(LEED)等多种表面技术测量结果的定量分析上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2019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自2016-2020年承担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低维度人工微结构及其界面和表面科学”。近年来,将表面分析技术应用于表面外延生长以及表面催化机制研究,探讨了电解水及燃料电池等反应中的表面催化机理。   邹志刚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 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空间站科学技术实验科学委员会和太空探索实验科学委员会共同主席 深圳市杰出人才 邹教授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方面研究,在清洁能源转化利用方面做出了系列系统性、…

教职人员 | 2023-10-10
毕文刚教授于1997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电气工程(应用物理)博士学位。曾任职于美国惠普实验室、安捷伦科技公司实验室、Philips-Lumileds和英特尔公司从事前沿技术开发,拥有20多年的先进光电材料与器件的研发经验,包括MBE、MOCVD外延及芯片工艺(DFB Lasers, EML, Micro-LEDs),以及下一代400G/800G硅光子技术。曾领导和参与过多项大型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主编由Taylor and Francis 出版的Handbook of GaN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nd Devices。 毕教授为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ptica Fellow)、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 毕教授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量子点纳米材料、Micro-LED及其在固态照明和下一代新型显示中的应用。

活动 | 2023-10-09
为了推动数学领域前沿研究,促进数学与应用科学的学术交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数学研究中心(Mathematics Research Center)。中心开幕仪式将于2023年10月14日(周六)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本次开幕式的讲座和座谈会将探讨数论、代数与几何、分析与方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数学研究中心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学研究中心(Mathematics Research Center)旨在促进数学学科国际间研究与合作,吸引杰出数学家访问交流,培训青年数学人才。中心组织讨论班、研讨会和学术讲座,邀请世界级数学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让本科生和研究生接触科研前沿,提升数学的思维认知和研究能力,成为未来数学发展的优秀人才。中心还为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提供共同工作的平台,激发具突破性、跨领域的合作,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数学研究中心于2023年成立,由校长讲座教授黄劲松担任创建主任。   10月14日数学研究中心开幕活动行程安排 “大师讲堂”—张寿武教授讲座 时间:10:30-11:45  地点:行政楼E101   数学研究中心开幕剪彩仪式 时间:12:00-12:30 地点:行政楼E101   午餐自助 时间:12:30-13:30 地点:行政楼E101   “数学人生”座谈会:邀请嘉宾与同学们座谈,分享科研心路历程 时间:14:00-15:30 地点:志仁楼324   茶歇 时间:15:30-16:00 地点:志仁楼420   参与方式:扫码报名(截止时间为10月11日上午10:00) “大师讲堂”&数学研究中心开幕式报名   “数学人生”座谈会报名   讲座详情 时间:10月14日(周六)…

文章 | 2023-10-09
近日,理工学院解碧野教授联合南京大学卢明辉教授和詹鹏教授团队在拓扑光子晶体领域取得突破,相关成果以“Disentangled higher-orbital bands and chiral symmetric topology in confined Mie resonance photonic crystals”为题发表于Laser & Photonics Reviews上(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lpor.202300543)。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介绍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为Wiley旗下的光学领域顶级期刊,其2021年影响因子为10.947,JCR分区Q1。   研究背景 自1987年光子晶体概念首次提出以来,由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潜力,受到了广泛研究。特别是在类比于紧束缚模型的光子晶体领域,已经成功发现了众多有趣的拓扑现象。然而,光子晶体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由于在低频处存在线性色散,光子晶体能带缺乏手性对称性。其次,高频带的无序性限制了光子晶体高轨道研究的深入。此外,三维光子晶体与三维紧束缚模型存在本质差异,使得三维光子晶体能带无法简单对应紧束缚模型,并且打开其完整的全带隙变得困难。解决这些问题仍然具有挑战性。   研究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作者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子晶体设计——受限Mie共振光子晶体(CMR-PC),其通过在光子晶体介质柱之间嵌入完美电导体从而实现能带的手性对称,并能与紧束缚模型能带完美匹配(图1)。此外,作者还发现CMR-PC结构在高频带处能带显示出退纠缠的特性,并观察到干净的简并点存在,且通过观察CMR-PC的场分布发现介质柱内部体现出p, d, f等高阶共振轨道,这使得CMR-PC具有可以通过原子轨道线性组合(LCAO)实现各种奇异的紧束缚模型的可能(图2)。同时,作者在二维CMR-PC的基础上通过在z方向金属板打孔的方式设计了三维CMR-PC。三维CMR-PC具有与三维紧束缚模型完美对应的能带结构。此外,…

教职人员 | 2023-10-07
常瑞华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教授,于1987年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学院副院长及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Whinnery讲座教授,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共同院长。她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及发明院院士,IEEE,IEE及美国光学学会(OSA现名Optica)会士。 常瑞华院士为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的物理、设计、材料和应用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使得VCSEL确立了在多模光纤应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和3D传感应用等领域的统治地位。她曾获得过许多国际大奖,包括IEEE David Sarnoff 成就奖、日本大川奖、国际半导体化合物大会Welker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发展奖章等。 常院士曾担任全球学术团体领航,领导并推动了多个国际会议和期刊的确立和发展。她曾任IEEE和OSA主办的旗舰期刊《光波技术杂志》(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2007-2012年的总编辑及重要委员会、国际会议主办团成员及主席,美国光学学会(OSA现名Optica)主席。

文章 | 2023-10-07
近日,为进一步帮助同学们规划职业方向和了解前沿行业动态,通信工程理学硕士项目邀请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来到校园,与同学们面对面深入交流,为同学们就业方向的选择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交流会上,华为相关负责人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华为的发展历程和公司愿景,就行业发展动态与同学们展开深入探讨,并提到了2024年秋招岗位和选拔流程等信息,鼓励同学们勇于尝试,不断进取,找到适合自己的未来方向。   交流会结束后,华为相关负责人与同学们热切交流,针对同学们提出的疑问逐一耐心指导。同学们表示此次交流会获益良多。   我们将持续关注通信工程硕士同学们对职业规划的需求,也期待同学们能在未来职场生活大放光彩。  

文章 | 2023-10-0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理工学院特推出“师说”系列专访,对学院教授进行访谈,请他们分享自己的成长奋斗历程及对专业领域的见解,表达他们对教学的热爱,激励理工学子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本期师说邀请到凌晗教授来畅谈她的成长历程和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解与看法。   教授简介 助理院长(学生事务)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 凌晗博士于2011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后于2016年获得该校同学院的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加入新加坡create-share研究项目,从事研究电致变色的材料与器件,以及其在智能窗、柔性显示器等方面的应用。   打破惯性 不懈追光 大学是一个新起点,同学们在步入大学校园时,或多或少都会感到一些迷茫,对此,凌晗教授贴心地建议大家首先要培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已有知识悉数掌握,为之后的科研或就业打牢基础;其次,她建议同学们可以发展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因为科研需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寻找新想法;同时,打破惯性、具备批判性思维也是凌教授希望大家在大学期间学习到的能力,不要盲从,找准自己的节奏,不懈努力。学习之外,在大学期间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并学会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成为一个有担当的成年人是凌教授对同学们的期望。 凌晗教授参加毕业典礼    调整心态 向阳而行 凌晗教授认为“科研”不同于“学习”,科研需要不断地发散思维,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发掘新的东西。科研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风平浪静只是一时,其中大多数是暗礁遍布。“科研具有不确定性,没有人能保证一定成功”,在被问及如何克服科研中遇到的困难时凌晗教授娓娓道来,她建议同学们在研究课题碰壁时要迅速调整好心态,转换思维,积极寻找新的方法和方向。 凌晗教授在活动现场发表讲话   找准方向 未来可期 在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时,凌晗教授笑着说:“当时觉得大到建筑,小到生活用品,都跟材料有关系”。对于凌晗教授,材料学科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材料学属于交叉学科,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后续的深造会有更具体的方向,…

文章 | 2023-10-07
为表彰在师风师德与教育工作中表现优异的教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于2023年9月28日举行了2023年师风师德优秀奖暨深圳市教育优秀奖颁奖仪式。凌晗教授荣获2023年师风师德优秀奖、周艳教授荣获深圳市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凌晗教授(左三)荣获2023年师风师德优秀奖   周艳教授(左三)荣获深圳市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教授简介 凌晗教授 助理教授(教学) 助理院长(学生事务) 研究领域:电致变色的材料与器件,以及其在智能窗、柔性显示器等方面的应用 凌晗博士于2011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后于2016年获得该校同学院的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加入新加坡create-share研究项目,从事研究电致变色的材料与器件,以及其在智能窗、柔性显示器等方面的应用。   周艳教授 教授 瑞典皇家工学院博士 研究领域:自旋电子学;磁性存储材料和器件 周艳,200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2009年毕业于瑞典皇家工学院。在瑞典留学期间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5年任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教授,并组建十余人的科研团队。2018年起获得长聘教职,2022年升为正教授。 团队围绕基于自旋电子学、纳米磁性材料领域开展研究,致力于解决摩尔定律失效后的电子器件小型化、集成化的问题,寻求革新性的低能耗器件和信息处理方案。 在港中大(深圳)工作期间,指导研究生10余人,指导的一名研究生获得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杰出研究生奖”,指导的博士后中有3人在站期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周艳教授以项目负责人(PI)或带头人的身份主持包括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广东省本土创新创业团队、深圳市创新创业团队等在内的竞争性科研经费约5000余万人民币。 在上述项目的支持下,团队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者发表JCR 一区论文100余篇,团队成员以(并列)第一(…

活动 | 2023-09-27
理工学院诚挚邀请您参加第86期翔龙鸣凤科学论坛讲座。本次讲座将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胡本林教授于9月27日16:00-17:00主讲,主题为“高分子弹性铁电材料”。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参会。   讲座信息 时间:9月27日(周三)16:00-17:00 地点:教学楼D 107 讲者:胡本林教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主持人:丘子杰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摘要: 铁电体是现代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电子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传统铁电材料典型的非弹性变形,其在新兴可穿戴电子产品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我们发展了本征弹性铁电体,通过微交联塑性铁电聚合物将铁电响应和回弹性结合到同一种材料中,通过实现结晶度和高回弹性之间的复杂平衡,获得了一种在机械变形下具有良好铁电响应的材料。弹性聚合物铁电在70%应变下表现出稳定的铁电响应。这种新材料可以用于可穿戴电子产品,如弹性铁电传感器、信息存储和能量转换。   讲者简介 胡本林,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随后于南洋理工大学和马普高分子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11月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从事有机功能材料(特别是弹性电子材料)的合成、器件制备和性能调控等相关工作。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德国洪堡奖学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卢嘉锡国际创新团队、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奖等国内外奖项和人才项目的支持。近年来,申请人围绕“有机弹性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调控”这一主题取得了一些进展。回国后,提出了“弹性铁电体”的概念,并创新性地通过精准“微交联”的方法实现了铁电材料的本征弹性化。迄今为止,申请人已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40篇,论文总引用超过1800次,H-因子为21,其中第一作者(含共一)/通讯作者论文19篇,包括1篇Science和3篇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并有8项中国专利和1项欧洲专利获得授权。  

文章 | 2023-09-26
近日,理工学院唐本忠院士、赵征教授和深圳大学熊玉教授、吉林大学李媛媛教授在AIE Bioimaging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Blood Circulation Assessment by Steadily Fluorescent Near-Infrared-II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Nano-contrast Agents”为题发表于ACS Nano,doi: 10.1021/acsnano.3c06061。   ACS Nano介绍 ACS Nano是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简称ACS)出版的一本国际性学术期刊,专门关注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领域的研究。该期刊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等,旨在发布关于纳米材料的合成、性质、应用和相关研究的高质量论文。目的是推动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进步,以解决全球各种领域的挑战,包括医疗、环境、能源和电子等方面的问题。其2023年的影响因子为17.1,JCR分区Q1。   研究背景 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障碍通常会引发四肢和重要器官的急、慢性缺血,导致高残疾率和死亡率。虽然传统的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在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表现出良好性能,但仍然存在不少限制,比如无法实现实时和精确的血液动力学评估。近年来,由于其高空间-时间分辨率和实时特性的优势,近红外第二区域(NIR-II,1000-1700nm)的荧光成像在实时监测和示踪体内多种生物过程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遗憾的是,传统的有机发光分子普遍存在聚集诱导猝灭(ACQ)现象。除此之外,由于这些ACQ分子通常具有更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无论是大的共轭体系,还是强的给、受体结构,大多数这类有机荧光分子在体内生理环境下,尤其是NIR-II发光分子,会发生聚集,导致发光效率明显降低,甚至不发光。这为活体荧光造影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障碍。幸运的是,聚集诱导发光(AIE)概念的提出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类具有“越聚越亮”特性的分子称为AIEgens。AIEgens通常在聚集态或固态中表现为发光增强,这归因于它们相对扭曲的分子结构,避免了因强的π-π相互作用引起的发光猝灭。因此,AIEgens特别适用于制备活体荧光聚集体造影剂。到目前为止,…

文章 | 2023-09-26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的邹志刚院士、涂文广教授和南京大学姚颖方教授合作在ACS Energy Letters上发表题为“Lithium-Mediated Photoelectrochemical Ammonia Synthesis with 95% Selectivity on Silicon Photocathode”的研究成果。   01 背景介绍 光电化学氮还原(photoelectrochemical 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 PEC NRR)在环境友好、温和的条件下实现氨合成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因为它可以综合利用光催化和电化学过程的优势。最近,研究者在提高PEC NRR的氨产率和法拉第效率方面做出了重大努力,通常集中在催化剂工程上,以N2和H2O作为原料合成NH3。然而,在水溶液中的反应转化率有一定的限制,因为N2在水中的溶解度低、NH3选择性差以及存在竞争性析氢反应。 为了克服水相条件下的局限性,可靠的策略之一是在非水电解质中进行锂介导的氮还原过程(lithium-mediated 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 Li-NRR)。锂金属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引发本体反应,通过断裂氮氮三键自发地分裂氮分子。此外,Li-NRR通常在四氢呋喃(THF)溶剂中进行,可以溶解相当大量的N2(25℃时约为6 mM)。一般来说,Li-NRR过程可分为如下3步反应:             第一步是将电解液中的锂离子还原为金属锂,然后锂可以解离氮分子形成氮化锂(Li3N),然后与质子源反应形成NH3。非水电解质的使用限制了质子在催化活性位点的接触,抑制竞争性的HER。近年来,Li-NRR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绿色氨合成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Li+/Li氧化还原电位较高(-3.04V vs SHE),导致相当大的过电势损失,并且电解质的低电导率限制了电流密度。   02 研究概要…

文章 | 2023-09-26
2023年9月14日下午,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组织学生来到位于深圳华润大厦的OPPO全球总部进行参访交流。本次活动共有23位同学参加,OPPO公司招聘经理王老师热情接待了理工师生,并从公司发展、行业前景、招聘需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第一站 公司参观 同学们的第一站来到了OPPO展厅,陈列柜上琳琅满目的“OPPO出品”带领大家来到了一个崭新的数码时代。小至无线耳机,大到家用彩电,OPPO打造了一个多样化的科技产品生态。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这家以MP3播放器起家的公司,不断用自己的产品探索着最新的科技前沿,逐步建立全球创新制造体系,让中国产品驰名海外。除此之外,同学们还感受到OPPO是一家有温度有担当的公司,在盈利之外,OPPO更多考虑的是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现有生态,用科技为可持续发展赋能。 置身“春笋”,便利舒适的办公环境也让同学们印象深刻:健身娱乐房、中西餐厅、休闲水吧……公司随处可见的是各种为“打工人”量身打造的赋能角落。   第二站 座谈交流 公司人力王老师从公司发展、文化关怀以及校园招聘等几方面为大家呈现了一个“本分、用户导向、追求卓越、开放”的OPPO形象。王老师表示,港中大(深圳)的毕业生都十分优秀,理工学院也是OPPO校招的对口学院,欢迎未来有更多理工学子加入公司,成为OPPOer,也希望未来能有更深入的校企交流。   第三站 校友分享 令同学们倍感亲切的是两位校友的分享。何伊曼学姐如今是OPPO的一名安全攻防师。她从面试求职经验、新人上路指南等方面为大家分享了她是如何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蜕变;王逸峰学长则在OPPO先后负责大数据定向产品、品牌广告相关工作,他为大家带来了一名产品经理的心路历程分享。 在交流环节,在座同学也从行业发展、求职面试等方面向两位校友积极请教。相信有了优秀前辈的指引与鼓励,理工学子会更加清晰自己的求职方向,为成为一名合格的职场人加油赋能。   学生感言 熊步天,计算机工程大三学生 参观OPPO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这家公司秉承的本分与关怀。无论是对员工的照顾,还是对消费者的关心,OPPO都展现出了真诚与温暖。此外,…

活动 | 2023-09-26
Dear All,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the eighty-fifth seminar of Long Feng Science Forum Seminar Series. It will be delivered by Dr. Yongming LUO (Shenzhen MSU-BIT University) at 4:30 pm on September 26 (Tuesday). This seminar will discuss "Almost Sure Scattering for the Defocusing Cubic Nonlinear Schrödinger Equation on R3T1".   Seminar Information Time & Date: 4:30 - 5:30 PM on September 26 (Tuesday), Beijing Time Venue: Room 208, Cheng Dao Building Speaker: Dr. Yongming LUO, Shenzhen MSU-BIT University Host: Prof. Yuan CHE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Abstract:  We consider the Cauchy problem for the defocusing cubic nonlinear Schrödinger equation (NLS) on the waveguide manifold R3T1 and establish almost sure scattering for random initial data.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models, we encounter in this setting some new difficulties due to the mixed nature of the waveguide domain. The…

活动 | 2023-09-26
The Schoo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committed to creating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to exchange ideas and explore cutting-edge research developments in various field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rting from 2021 fall, SSE will organize the "Weekly Colloquium" series of seminars every Friday. Each week, SSE will invite our faculty members and distinguished guest speakers from outside the University to conduct academic seminars.   All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are invited to join the weekly colloquium!   About the Colloquium The speaker on September 22 is Prof. Jian ZHU of SSE. The following is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lloquium. Topic: Soft Actuators and Soft Robots Time: 10:30 - 11:30, September 22 (Friday) Venue: Room 119, University Library Speaker: Prof. Jian ZHU Abstract Robots have been proposed to relieve humans from dangerous environments or tediou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r…

文章 | 2023-09-26
推免计划及专业简介 01 推免计划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研究生推免招生计划,主要面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本校本科生,旨在从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通信工程理学硕士项目继续深造。   02 专业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通信工程理学硕士项目(MSc. CE)是围绕通信工程领域开设的为期两年的全日制硕士项目。本项目涵盖5G和后5G通信与网络、无线通信、机器学习、物联网、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系统和分析处理等多种新兴热门技术领域知识,同时在每个学期均设立循序渐进的研究项目,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娴熟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实践当中,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与创新思维。毕业生将成为兼具行业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型复合人才,以开拓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实操技能快速适应瞬息万变的行业形势与市场需求。   03 培养模式 ▲学习语言:全英文 ▲学习周期:两年,最长不超过三年 ▲学分要求:在两学年中修满39学分 ▲学位授予:香港中文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推免计划 01 推免名额 推免录取人数限额:12名   02 申请资格 理工学院接收本学院及跨学院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学生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通信工程理学硕士项目推免计划主要面向思想品德优秀、学风严谨、成绩优秀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应届本科毕业生(2024年夏季毕业),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诚实守信,学风端正,品行优良,无违反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记录; 学习成绩优异,本科前3学年平均绩点(CGPA)排名在本专业前30%且CPGA不低于3.3 (含3.3)。   03 申请材料 必须提交的材料: 《推免生登记表》; 英文个人简历; 英文个人陈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专业背景、科研或工作经历、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等; 本科阶段包含所有已公布成绩的官方成绩单(请务必加盖学校或学院教务处公章); 教务处开具的总成绩排名证明一份。 自愿提交的材料: 语言成绩单,雅思、托福或GMAT等,成绩有效期为两年; 其他相关材料,如:荣誉证书、实习证明、发表文章等(如有)。 备注:所有上传材料须清晰完整,…

文章 | 2023-09-26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通信工程硕士项目(MSc. CE)是围绕通信工程领域开设的为期两年的全日制硕士项目。本项目涵盖5G和后5G通信与网络、无线通信、机器学习、物联网、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系统和分析处理等多种新兴热门技术领域知识,同时在每个学期均设立循序渐进的研究项目,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娴熟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实践当中,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与创新思维。毕业生将成为兼具行业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型复合人才,以开拓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实操技能快速适应瞬息万变的行业形势与市场需求。     一、培养模式 ▲学习模式:全日制 ▲学习语言:全英文 ▲学习周期:两年,最长不超过三年 ▲学分要求:39学分 ▲学位授予:香港中文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报考流程:网上申请 — 入学考核 — 正式录取   二、专业优势   三、课程设置 1.必修课 随机过程 信息论和编码 通信系统的凸优化 无线通信 5G和后5G通信与网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公共课)   2.核心选修课 核心选修课 机器学习与智能通信   人工智能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 动态规划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 图像处理及计算机视觉 光纤通信与网络 网络协议与系统 网络经济学 大数据系统和系统处理 数据分析 网络编码理论 物联网 多天线无线通信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 分布式系统与并行计算 片上系统设计 密码学,信息安全与隐私 高斯过程在机器学习和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研究项目I (Research Project I) 研究项目II (Research Project II) 自然辨证法概论(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公共课)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通信工程理学硕士开设的Research Project是本专业的一个特色选修课,深受同学们欢迎。这门课程的导师由理工学院数十位教授组成,同学们可根据自身兴趣自由加入对应的科研课题组,接受为期半年至一年的科研指导,积累更多科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