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结果有1463个。
文章
|
2023-05-06
会议介绍
ICML(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国际机器学习大会)为国际机器学习学会主办的国际会议,被公认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领域最顶级的国际会议之一。
摘要
联邦学习是一种隐私保护的分布式机器学习范式。为了提高通信效率,通常使用local SGD进行模型训练。然而,由于不同客户端设备上数据的多样性,这种方案目前有收敛缓慢、不稳定的缺点。本论文提出了FedBR,通过减少特征提取器和分类器在本地训练时相对全局模型的偏移,来解决local SGD带来的问题。本论文在多种数据集(MNIST,CIFAR10和CIFAR100)以及多种网络结构(CNN,VGG,Transformer)上进行实验,结果说明了FedBR相对于其他SOTA算法的有效性。
主要贡献
1. 本论文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视角,来解释面对异构数据的FL本地训练中的困难。本论文提出了三个关键的问题:(1)本地分类器的输出分布不均衡;(2)对于相同的输入数据,本地特征与全局特征的不一致;(3)对于不同输入数据,本地特征过于接近。
2. 本论文提出了FedBR,通过使用少量的全局虚拟数据来解决本地训练偏移的问题。FedBR包含两个部分:(1)约束分类器输出,使分类器输出分布更均衡;(2)通过对抗对比学习的方式使学习到的本地特征与全局特征更接近,同时使不同输入数据得到的本地特征之间的边界更清晰。
3. 本论文通过实验充分证明了FedBR相对其他SOTA解决方案的有效性,且FedBR的两个组成部分都可以有效的改善FL的本地训练过程。此外,相比于其他使用全局虚拟数据的方法,FedBR可以在使用更少的全局数据的情况下得到更好的训练结果,从而提高了训练的效率。
作者简介
本论文通讯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唐晓莹。
唐晓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副研究员。分别于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实验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获学士、博士学位,…
教职人员
|
2023-05-05
颜骏博士本科(2012)和博士(2018)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导师为吴宏滨教授和曹镛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2022年间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从事研究工作(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合作导师为Jenny Nelson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2023年5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的机理研究”,通过理论模型与光电实验结合的方式,旨在揭示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背后的微观机理,主要包括激发态和电荷分离态的动力学过程,其研究对象涵盖有机光伏电池、有机光电探测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了在国际主流期刊,包括Nature Materials (2), Physical Review X (2) 和Nature Communications,引用次数 >3000。
文章
|
2023-05-04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第十三期简报发布啦!通过本期简报,您将了解到2023年度1-3月理工学院的最新发展动向;回顾2023年第一季度的重大学术活动及学术成就;一睹理工学子在不同领域的风采和学院近期活动等。
希望理工学院简报能成为大家了解我们的新窗口。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理工学院上一季度的重要事件吧!
文章
|
2023-05-04
近日,理工学院解碧野教授联合南京大学詹鹏教授和卢明辉教授团队在高阶拓扑光子晶体领域取得突破,相关成果以“Phase-Engineering Strategy for Multidimensional Light Steering in a Photonic Higher-Order Topological Insulator”为题发表于Laser & Photonics Reviews上。
期刊简介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为Wiley旗下的光学领域顶级期刊,其2021年影响因子为10.947,JCR分区Q1。
01 研究背景
在集成光子器件中,灵活地引导不同维度的光是实现光通信和光子计算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高阶拓扑绝缘体(HOT)因其独特的多维边界态,如一维棱态和零维角态而登上集成光器件的研究舞台。然而大多数研究局限于拓扑边界态的静态物理性质(例如体边对应关系与赝自旋自由度),所以在不改变器件几何和结构的情况下,可控的多维边界态激发对于实际应用至关重要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在保持光子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调制HOT的边界态与角态,继而可在具有固定配置的集成拓扑光子器件中灵活地操纵光。
02 研究方法
文章中作者基于六重旋转对称光子晶体,通过改变光子晶体原胞中介质柱的位置实现了拓扑相(扩张晶格实现非平凡相,收缩晶格实现平凡相),继而利用扩张晶格与收缩晶格不同角度的拼接结构得到了不同奇偶相位的高阶拓扑态(图1),从而提供了对角态及外部可控激发的研究基础。作者发现拓扑角态的激发依赖于协同点源的归一化模态以及对应角态的重叠积分,因此在拼接角度为60度而协同点源的相位差为0得到了角态,而相位差为π时角态消失,同时在拼接角度为120度时结果刚好相反(图2)。更为有趣的是,基于可控角态激发作者提出了一种二维光子晶体二进制编码的办法,即角态的“off”与“on”分别对应于“0”和“1”,可通过调控不同相位差点源来控制角态模式的有无(图3)。同时,作者也能对双角态进行选择性激发,通过模拟不同相位差点源的场分布发现在点源相位差为0.88π与归一化频率为0.588时,仅能激发左处角态(图4)。除此之外,…
文章
|
2023-05-04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俞江帆教授团队在机器人领域顶级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上发表以“Automatic navigation of microswarms for Dynamic Obstacle Avoidance”为题的文章。
期刊介绍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为机器人学领域公认的三大顶级期刊之一(T-RO / IJRR / Sci. Rob.),涉及机器人各个领域的原创理论、算法、设计等,代表了机器人领域最先进的重大进展。
研究背景
微纳米机器人集群在药物的靶向递送,生物检测,微尺度操作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纳米机器人集群的控制和导航是实现微纳米机器人集群应用的关键。其中,自动控制微纳米机器人集群进行动态避障仍然具有很大挑战。本工作受到雷达概念的启发,为微纳米机器人集群的动态避障提出了一种分层雷达算法。通过将分层雷达算法与视觉反馈控制结合,微纳米机器人集群能够实现在动态复杂环境中的自动导航,如在多个动态障碍物中穿梭以及在具有多种动态障碍物的迷宫中自动到达目标位置。
研究方法
作者提出了一种分层雷达(图1)。该雷达具有三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为:预测层,安全层和检测层。该雷达能够产生集群在二维空间内全方位的运动方向,雷达的分辨率能够根据计算量和运动精度的需求人为调整。作者在雷达中定义了一种预测集群,每一个预测集群与一个运动方向对应,基于预测集群,可以得到当前集群最优的运动方向,预测层表示了所有预测集群的位置。安全层的作用是将与动态障碍物碰撞风险高的方向排除,检测层作为微纳米机器人集群避障行为的触发器,可以减小避障行为在全部运动过程中的占比,进而提高运动的效率。
图1 分层雷达的示意图
作者将分层雷达算法与视觉反馈控制相结合,提出了在动态环境中微纳米机器人集群自动导航的控制策略,控制框图如图2所示。该控制策略包含三个主要部分:视觉检测环节,分层雷达控制器环节,以及微纳米机器人集群驱动环节。运用该控制策略,微纳米机器人集群可以实现在具有多个动态障碍物的环境中的自动导航,最后到达目标位置,如图3所示…
活动
|
2023-05-04
The Schoo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committed to creating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to exchange ideas and explore cutting-edge research developments in various field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rting from 2021 fall, SSE will organize the "Weekly Colloquium" series of seminars every Friday. Each week, SSE will invite our faculty members and distinguished guest speakers from outside the University to conduct academic seminars.
All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are invited to join the weekly colloquium!
About the Colloquium
The speaker on May 5 is Prof. Dong JI of SSE. The following is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lloquium.
Topic: Empowering the Future: Material Advancements Driving Device Innovation
Time: 10:30 - 11:30, May 5 (Friday)
Venue: Teaching D 102
Speaker: Prof. Dong JI
Host: Prof. Liang WU
Abstract
In this talk, we will explore the crucial…
文章
|
2023-05-04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校长学勤讲座教授张瑞教授的论文《Towards Smart and Reconfigurable Environment: 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 Aided Wireless Network》荣获2023年度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Fred Ellersick Prize,这篇获奖论文的合著者还有上海交通大学武庆庆教授。
同时,张瑞教授的另外一篇论文《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Aid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 Tutorial》荣获2023年度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Best Tutorial Paper Award, 张瑞教授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这篇获奖论文的合著者还有上海交通大学武庆庆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张硕闻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郑倍雄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学游昌盛教授。
获奖名单公示:
https://www.comsoc.org/about/awards/paper-awards/ieee-communications-society-fred-w-ellersick-prize
https://www.comsoc.org/about/awards/paper-awards/ieee-communications-society-best-tutorial-paper-award
奖项简介
IEEE通信协会论文奖(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Paper Awards)旨在表彰通过在通信协会主办或共同主办的出版物上发表论文以推动通信技术进步的成员和个人。
The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Fred W. Ellersick Prize颁发给过去3年中在通信协会的杂志上发表的最具影响力的原创论文的作者,鼓励他们在通信领域做出的优秀成果和突出贡献。
The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Best Tutorial Paper…
文章
|
2023-05-04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崔曙光教授的论文《A Joint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s Framework for Federated Learning over Wireless Networks》荣获2023年度IEEE马可尼论文奖(Marconi Prize Paper Award),崔曙光教授是论文的通讯作者。获奖论文的合著者还有迈阿密大学的陈明哲教授、浙江大学的杨照辉教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Walid Saad教授、北京邮电大学的尹长川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的H. Vincent Poor教授。
获奖名单公示链接:https://www.comsoc.org/about/awards/paper-awards/ieee-marconi-prize-paper-award-wireless-communications
奖 项 简 介
IEEE马可尼论文奖(Marconi Prize Paper Award)是全球通信领域最重要的学术奖项之一,由IEEE通信学会于2003年设立,以首次实现越洋无线通信的 “无线电通信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意大利发明家古列尔莫·马可尼的名字命名。依据论文的原创性、实用性、时效性和表述清晰性,IEEE通信学会每年从过去三年里发表在IEEE 无线通信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上的所有论文中评选出唯一一篇优秀论文获奖。获奖论文作者将在当年IEEE通信学会的旗舰会议ICC上接受颁奖。
获 奖 论 文 简 介
论文题目:A Joint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s Framework for Federated Learning over Wireless Networks
论文介绍:
本文提出了可以高效地在实际无线网络中运行的联邦学习(FL)算法。在所考虑的模型中,无线用户和单个基站共同执行FL算法。每个用户用他们自己的数据对他们的本地FL模型进行训练,并将经过训练的本地FL模型传给基站。…
文章
|
2023-05-04
2023年4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员理学硕士(EMSc-SCLM)第一届“博文约礼·羽动无限”羽毛球交流赛圆满落下帷幕。在这场比赛中,EMSc-SCLM的各级同学们展现出了非凡实力和团队精神,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EMSc-SCLM 第一届羽毛球交流赛
精彩瞬间
本次交流赛由EMSc-SCLM 2017级同学策划组织,项目组协助开展,17级~22级6个班级分别组成了6支队伍,共有40多位同学作为参加选手,另外场中还有各班级的拉拉队,在一旁呐喊助威。
项目副主任佟世璐教授作为本次交流赛嘉宾出席,与同学一同切磋球技,并获得此次比赛MVP。
最终,2020级同学在决赛中勇夺冠军,成为了球场中当之无愧的王者队伍。2018级同学和2017级同学分别获得亚军和季军,2019级同学和2021级同学分别获得“博文约礼奖”和“羽动飞扬奖”。
在比赛过程中,每一支队伍都展现出了独特的技术和战术,特别是2020级同学的表现,他们不仅在比赛中展现出了优秀的团队协作精神,更是在决赛中以出色的发挥击败了对手,夺得冠军。
赛后,同学们组织了别开生面的颁奖典礼和晚宴活动,在颁奖典礼上,交流赛组委会对各支队伍进行表彰,这不仅是对团队协作精神的认可,更是对精彩比赛的祝贺。
“博文约礼·羽动无限”羽毛球交流赛是本项目举办的第一届羽毛球类联赛,意义重大。本次比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增进了同学情谊。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精彩比赛和团体活动,让本专业的各级同学有更多机会相互学习和交流。
活动
|
2023-04-21
Dear All,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the fifty-eighth seminar of Long Feng Science Forum Seminar Series. It will be delivered by Prof. Weijun XIE (Georgia Tech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t 10 am on April 21 (Friday). This seminar will discuss "ALSO-X and ALSO-X+: Better Convex Approximations for Chance Constrained Programs"
Seminar Information
Time & Date: 10:00 - 11:00 AM on April 21 (Friday), Beijing Time
Speaker: Prof. Weijun XIE, Georgia Tech College of Engineering
Host: Prof. Chenye WU,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Abstract:
In a chance constrained program (CCP), decision-makers seek the best decision whose probability of violating the uncertainty constraints is within the prespecified risk level. As a CCP is often nonconvex and is difficult to solve to optimality, much effort has been devoted to developing convex inner approximations for a CCP, among which the conditional value-at-…
活动
|
2023-04-20
The Schoo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committed to creating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to exchange ideas and explore cutting-edge research developments in various field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rting from 2021 fall, SSE will organize the "Weekly Colloquium" series of seminars every Friday. Each week, SSE will invite our faculty members and distinguished guest speakers from outside the University to conduct academic seminars.
All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are invited to join the weekly colloquium!
About the Colloquium
The speaker on April 21 is Prof. Dongxu JI of SSE. The following is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lloquium.
Topic: Low-Grade Thermal Energy Utilization
Time: 10:30 - 11:30, April 21 (Friday)
Venue: Teaching D 102
Speaker: Prof. Dongxu JI
Host: Prof. Zhenglong SUN
Abstract
Abundant low-grade thermal energy is not fully utilized yet, such as thermal energy from low-temperature…
活动
|
2023-04-20
Dear All,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the fifty-seventh seminar of Long Feng Science Forum Seminar Series. It will be delivered by Prof. Chong-Yung CHI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at 10:30 am on April 21 (Friday). This seminar will discuss "Hyperspectral Image Restoration Based on Deep Image Prior and Least Favorable Distribution".
Seminar Information
Time & Date: 10:30 - 11:40 AM on April 21 (Friday), Beijing Time
Venue: Cheng Dao Building 103
Speaker: Prof. Chong-Yung CHI,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Host: Prof. Tsung-Hui CHA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Abstract:
In this presentation, we consider the inverse problem under hyperspectral images (HSIs) denoising framework. Recently, it has been shown that deep learning is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image denoising. However, deep learning to be effective usually needs a massive amount of training data. Moreover, in a practical scenario…
文章
|
2023-04-20
理工学院专业宣讲活动总览
SSE Major Declaration Information Sessions
理工学院2022级本科生将于2023年5月6日-11日填报专业志愿。为了帮助各位同学更加深入了解理工学院各专业的课程安排、毕业前景等信息,理工学院将于4月14日-5月5日开展各类专业宣讲活动,除了邀请各专业负责教授进行详细讲解,还将邀请各专业的学长学姐分享专业就读体验。
SSE 2022 cohort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declare a major from May 6 to May 11, 2023. To enrich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major programmes, the Schoo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ill hold various activities from April 14 to May 5, 2023. Students are invited to explore academic majors and learn about career options with Major Directors and senior students.
活动总览
Important Dates
基本页
|
2023-04-19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项目是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和数据科学学院共同开设。学制为两年,并提供两个细分方向供学生选择: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本项目依托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及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的优秀师资和科研力量,旨在培养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尖端人才。学生将掌握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基本理论,并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自动化、智能系统和人机交互等领域深入学习。毕业前,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研究课题项目中,包括与海外知名大学、国内知名企业合作,提高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深造或就业做好充足准备。毕业后,学生将成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专业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整个国家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助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项目学位香港中文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证书学制全日制学期2年授课语言英文学分要求共36专业学分学费288,000元人民币奖学金入学奖学金 课程设置专业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学制24个月。学生需在学习周期中完成5门必修课程和7门选修课程,每门课程有3学分。修满36专业学分并符合其他毕业条件的学生会被授予香港中文大学学位证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项目课程设置 人工智能方向机器人方向公共必修课(9学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方向必修课(6学分)深度学习、最优化机器人操作、机器人数学基础选修课(21学分)语音信息处理、人机交互、虚拟实境、强化学习、计算理论导引、并行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系统与控制、机器人设计与制造、移动机器人、软体机器人、微纳米机器人、机器人触觉导论、工程材料、云计算、随机模拟、信号处理高级专题、人工智能专题(一)、人工智能专题(二)、人工智能的安全与隐私、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库系统概论、图像处与计算机视觉、高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毕业设计(一)、高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毕业设计(二)*注:课程安排以最终开课为准。所有中国籍学生必须修读2门国情教育课程 申请要求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申请人优先考虑,欢迎跨专业报考。 申请人需满足下列要求:- 毕业于认可的大学,获得学士学位,荣誉等级不低于二等;或- 毕业于认可的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成绩不低于“B” a;或- 等同大学本科的资历。 英语要求(符合以下要求之一):-…
文章
|
2023-04-17
近日,理工学院唐本忠院士和赵征教授联合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罗晓东研究员在天然AIE分子领域实现突破,相关成果以“Natural Coumarin Isomers with Dramatically Different AIE Properties: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为题发表于美国化学会综合性旗舰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
ACS Central Science介绍
ACS Central Science是一个多学科的杂志,出版在化学和科学界具有普遍兴趣的高质量文章。该杂志介绍了化学基础领域的重要进展,以及应用和跨学科研究,突出了化学在其他科学学科中广泛的影响作用。它也是美国化学学会出版的第一个完全开放获取的期刊。其2021年的影响因子为18.728,JCR分区Q1。
研究背景
聚集诱导发光(AIE)分子因在聚集态可以实现高效发光而被广泛应用于光学器件、传感、生物成像和光动力治疗等领域。目前大部分AIE分子都是基于限制分子运动(RIM)机理进行设计,普遍含有转子结构,引入转子的策略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分子设计的想象力和AIE分子的结构多样性的拓展,因此,如何跳出现有AIE分子设计的固有框架,发展全新的AIE体系,不但有助于AIE分子体系的进一步拓展,也有助发发现新的机理以及拓展新的应用。自然界的植物似乎早就掌握了高效发光的奥秘,它们可以产生丰富的荧光天然产物分子。这些分子通常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良好的生物活性,然而它们的荧光性质研究还较少。因此,这些植物内源性荧光分子成为发现AIE分子的新的重要源泉,但目前的探索尚在初级阶段。
研究方法
文章中作者偶然发现民族药用植物飞龙掌血的干燥根茎及新鲜植物幼嫩的根部均可以发出很强的蓝色荧光,这预示着其中可能含有可以高效聚集态发光的分子。随后,从中分离得到的香豆素同分异构体5-methoxyseselin(5-MOS)和6-methoxyseselin(6-MOS),两分子在溶液态时荧光强度差别明显,但在固态的荧光均比在其单分子溶液的荧光增强,表明其具有AIE性质(图1)。晶体分析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图2),5-MOS分子为刚性平面结构,…
文章
|
2023-04-17
近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肖博文教授团队在高能核物理理论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通过对高能电子-离子对撞中产生的轻子-喷注关联进行傅立叶分析,团队提出了对胶子饱和现象十分敏感的新观测量。借助于粒子对撞和数学分析,我们得以“聆听”来自核子内部的“和声”(harmonics),由此探究高能核子内部的结构和动力学规律。
该工作4月12日在国际著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IF=9.161)上发表。《物理评论快报》是物理学领域的顶尖期刊,也是美国物理学会的旗舰出版物。
Published 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欢迎点击链接,进入文章下载界面:Phys. Rev. Lett. 130, 151902 (2023) - Harmonics of Parton Saturation in Lepton-Jet Correlations at the Electron-Ion Collider (aps.org)】
01 研究背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人类对微观世界一直充满好奇和想象。从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开始,我们已经能够观察到比更小的植物和动物更微小的分子和原子。如今,各类粒子对撞机通过高能粒子对撞的方式让我们“看见”了组成质子和中子的夸克和胶子,从而深入研究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夸克和胶子的世界是一个“色彩”丰富的世界。夸克和胶子都带有类似于电荷的色荷。色荷分为红色、蓝色和绿色,以及对应的反色荷。胶子传递了色荷之间的强相互作用。一般可以想象色荷之间存在胶子组成的弹簧,色荷之间距离变大时,相互作用力变大,这就是强相互作用的色禁闭现象。自然状态可以观测到的都是由不同颜色的夸克胶子组成的“白色”色单态,比如质子,中子。只有通过高能粒子的对撞,我们才可以“看见”质子中子里的胶子和夸克。
在高能碰撞中,对于能量不同的粒子,看到的质子/原子核的景象很不一样。能量低的粒子看到的质子由三个红蓝绿的夸克组成,能量高的粒子还可以看到质子中更多的小动量分数的胶子。这些小动量分数的胶子会达到饱和密度,理论上把这种状态称为色玻璃凝聚。这种现象即胶子饱和,达到饱和密度时,胶子的横向动量被定义为饱和标度。…
活动
|
2023-04-13
Dear all,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an academic seminar to be delivered by Prof. Kian Ping LOH on April 17 (Monday). Please find the details as follows.
Seminar Information
Topic: Engineering Nanospace using 2D Polymer and 2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Time & Date: 10:30-11:30 AM, April 17 (Monday)
Venue: Teaching D 209
Speaker:
Prof. Kian Ping LOH
Provost’s Chair Professo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Chair Professor of Materials Physics and Chemistry (Global STEM Professorship Scheme),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st: Prof. Zhongxin CHE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Abstract:
2D polymer and 2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provides the material platform for engineering nanospace networks needed for selective ion-transport or molecular separation. However, the crystallinity of these materials is limited by the irreversibility of some…
活动
|
2023-04-12
The Schoo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committed to creating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to exchange ideas and explore cutting-edge research developments in various field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rting from 2021 fall, SSE will organize the "Weekly Colloquium" series of seminars every Friday. Each week, SSE will invite our faculty members and distinguished guest speakers from outside the University to conduct academic seminars.
All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are invited to join the weekly colloquium!
About the Colloquium
The speaker on April 14 is Prof. Xingbin PAN of SSE. The following is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lloquium.
Topic: About Curl: Known and Unknown
Time: 10:30 - 11:30, April 14 (Friday)
Venue: Teaching D 102
Speaker: Prof. Xingbin PAN
Host: Prof. Shihua GONG
Abstract
Curl of vector fields is well known. Among other thing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nalysis respect of curl and…
文章
|
2023-04-11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员理学硕士课程(EMSc-SCLM)2024学年入学申请已正式开放!
供应链+管理的交叉课程设计、精品小班教学、高端校友资源、丰厚的入学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不用辞职、不用联考,成为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学习模式:在职中文班
▲学习周期:两年,最长三年
▲学分要求:27学分
▲学习时间:主要为周末(周六日上课,每两周一次)
▲学习地点:深圳龙岗区校园/福田区教学点(实地考察课程: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
香港中文大学硕士学位
教育部可认证
自主招生
丰厚奖学金
20年办学历史
全球一流师资
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
精品小班教学
高管精英班
超高端人脉资源
专业简介
高级管理人员硕士(Executive Master),是为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所设计的硕士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专业文化素养、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以及能够胜任企业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中高层管理者。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员理学硕士(Executive Master of Science in Supply Chai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属于高级管理人员硕士课程中的一种,是围绕供应链、物流管理以及企业管理等领域开设的硕士课程,是一个具有新型交叉学科性质的硕士专业。毕业生将被授予香港中文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本专业自2003年第一次招生以来,至今已有20年办学历史,共培养了16届近700位优秀学子。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个高级管理人员在职硕士课程,本专业秉承了香港中文大学的严谨办学理念,集结理工学院与经管学院的优质师资,并聘请海外名校资深教授与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业界讲师前来授课,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的创新型领袖人才。
课程设置
课程设计的核心准则基于供应链+管理:既有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专业深度,同时涵盖了管理科学与实践基础,兼顾企业领袖所应具备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方法论,…
教职人员
|
2023-04-10
朱军教授2000年和2003年厦门大学本科和硕士毕业,2007年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先后在香港大学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从事博后研究。2010年7月底引进至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开展工作。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获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年获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2018年晋升为教授。2019年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三)。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2023年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3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主持国家基金委项目7项(含重点1项)。研究领域为金属有机化学,利用量化计算和机器学习,长期从事结构,成键(芳香性)和反应性(氮气活化)研究,提出了经典Hückel规则及Baird规则之外的自适应芳香性,将芳香化学由单态芳香推进到两态芳香时代,并挖掘了该概念在单线态裂分材料中的应用。
文章
|
2023-04-10
八位院士接力讲授一门基础课是怎样的体验?本学期,理工学院特别开设一门面向本科生的基础课——“科学与工程入门(ERG1000)”,邀请多位院士与教授为全校学生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分享最前沿的科研进展,并与大家讨论交叉学科的结合与创新。作为一门“最奢侈”的基础课,“科学与工程入门”的授课老师们除了讲解专业知识,还畅谈自己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见解和洞察,激发起学生们对科学与工程的兴趣与向往。
课程回顾
朱世平院士
朱世平教授1982年浙江大学化工系石油化工专业毕业并留校工作,1991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McMaster)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起任教该校化工系和材料系,2001年入选“加拿大科研讲座(CRC)”教授,2009至2014年任化工系主任,2015年获“杰出大学教授”最高荣誉称号。2017年入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任校长讲座教授、副校长、深圳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院长。
研究领域:高分子化工与材料,专长:聚合反应工程。在茂金属催化溶液法烯烃聚合、可控自由基聚合、聚合反应过程数学建模及工业应用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开创性工作。
朱教授2011年获加拿大化学联合会(CIC)“大分子科学与工程奖(MSEA)”,2016年获加拿大化工学会(CSChE)最高成就奖R.S. Jane Memorial Award。2004年入选中国国家基金委“海外杰青”,2009年当选加拿大化学联合会会士(FCIC),2010年加拿大工程院院士(FCAE),2011年加拿大工程联合会会士(FEIC),2014年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FRSC),2020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FTWAS)。
朱教授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工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150多名,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引用1.8万余次,H指数77。
朱教授热心科普,近年来,走进上百所高校与高中讲授《化工第一课》、《学好理工艺,货与百姓家》,并发表《化工之歌》、《建学科犹如树牌坊》、《生命是积分,幸福是微分》等文章。
朱教授还是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Macromolecular Reaction…
文章
|
2023-04-10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理工学院特别推出“师说”系列专访,对学院教授进行访谈,请他们分享自己的成长奋斗历程及对专业领域的见解,表达他们对教学的热爱、对科研的执著,激励理工学子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本期我们邀请到丘子杰教授来畅谈他的成长历程和对新能源领域的理解与看法。
教授简介
丘子杰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校长青年学者,同时兼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MPIP)客座研究员。于2014年在复旦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于2018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2018-2020年期间在MPIP从事博士后研究, 荣获洪堡学者称号,并于2020年4月起担任MPIP合成化学小组的负责人。
兴趣是出发点,尝试带来新知
对于丘子杰教授来说,“兴趣”往往会成为他做选择的出发点,而广泛尝试则是挖掘真正兴趣点的前提。因此他在本科阶段,除了化学本专业外,还学习过法学、国际贸易等专业课程,并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类科研项目,向不同领域的前辈们请教问题。在研究兴趣方面,丘教授从本科阶段的锂电池储能材料的课题组,到博士阶段的高分子和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课题组,再到博后阶段以合成化学为主的课题组,接触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克服科研难题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不同领域的理解,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科研兴趣和方向。
丘教授参加2015年度环太平洋化学大会
丘教授读书时在实验室
了解原理,选择专业方向
新能源是一个非常交叉和前沿的学科,有广阔的内涵,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都可以被称作新能源。理工学院的新能源专业分为两个方向:新能源科学和新能源工程。在丘教授的理解中,新能源科学关注以新能源应用为导向的物理、化学、材料等领域的交叉问题,偏向于理解底层原理、总结规律,通过解决关键性技术来实现开源节流。丘教授举例,电动汽车中较为核心的零件就是电池,新能源科学的学生要在了解电化学原理的基础上,研究锂电池充放电的具体过程和变化,从而提高电池储存的能量密度、电池充放电的寿命等。其他的热门研究领域,例如太阳能光伏、高性能催化剂、…
文章
|
2023-04-10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王方鑫教授团队在物联网领域顶级期刊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发表两篇文章。
期刊介绍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期刊于2014年创刊,发表与物联网系统架构、物联网启用技术、物联网通信和网络协议(如网络编码)以及物联网服务和应用等主题相关的最新进展。中科院最新升级版分区中为SCI一区Top期刊,2022年影响因子10.23。
论文一
论文题目:Ebublio: Edge Assisted Multi-User 360-Degree Video Streaming
近年来,虚拟现实(VR)蓬勃发展,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作为最重要的形式之一,360°视频带来了一种新的观看体验,已被广泛应用于游戏、教育、旅游和体育等许多媒体应用中。思科移动视觉网络指数(VNI)显示,从2017年到2022年,360°视频移动数据流量将增长近12倍。
在观看360°视频时,用户通常需要佩戴专业VR头盔。如何进行360°视频流传输最近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考虑到360°视频的球形特征,用户可以自由移动头部来观看视频,用户正在看的部分被称为视角。传输整个360°视频会带来巨大的带宽开销,所以,前人提出了基于Tile的动态传输框架,首先,将视频分隔为不同的Tile,在传输时,我们可以给用户视角内的Tile分配尽可能高的码率,而对于用户视角外的Tile分配低码率,甚至不传。然而,用户的视角是动态的,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很难实现准确的视角预测。
此外,提供高带宽和低延迟流媒体以支持多用户观看对360°视频观看体验也很重要。5G和移动边缘计算(MEC)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边缘服务器,例如基站,可以用于缓存被频繁请求的Tile,这可以显著降低网络延迟和带宽消耗,从而提高用户体验并节省服务成本。然而,设计这样一个缓存系统并非易事。现有的解决方案没有从整体角度充分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工作都集中在单个客户端上,这导致了带宽和计算资源的不必要浪费。此外,这些工作没有考虑多用户协作视角预测。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Ebublio,旨在通过结合多用户视角预测和360°…
活动
|
2023-04-10
理工学院诚挚邀请您参加第56期翔龙鸣凤科学论坛讲座。本次讲座将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道强教授于4月10日15:30-17:00主讲,主题为“脑影像智能计算及其若干应用研究进展”。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参会。
讲座信息
时间:4月10日(周一)15:30 - 17:00
地点:教学楼C 103
主讲嘉宾:张道强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主持人:韩晓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摘要:
本报告将简要介绍我们近几年在基于机器学习的脑影像/脑网络智能分析与应用方面的相关工作进展,主要包括磁共振(MR)图像快速重建、多图谱MR图像分割、脑连接网络分析等,以及在脑疾病早期诊断、影像遗传学、脑认知与脑解码中的应用。
主讲嘉宾简介
张道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副院长。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IAPR Fellow),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和重点项目等资助。任IEEE TMI、Pattern Recognition、《自动化学报》等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医学图像分析,脑机接口等,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被引15000 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2014-2022 连续9年入选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
活动
|
2023-04-10
理工学院诚挚邀请您参加第55期翔龙鸣凤科学论坛讲座。本次讲座将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林博士于4月10日上午10:00-11:00主讲,主题为“神经几何建模与生成方法研究”。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参会。
讲座信息
时间:4月10日(周一)上午10:00-11:00
地点:道远楼103
主讲嘉宾:高林博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主持人:韩晓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摘要:
深度神经网络的发展给三维重建带来了全新的研究思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三维重建方法可以提高三维重建的质量并减少对输入设备的依赖。在本次报告中,我们将分享一种基于混合隐式表示HSDF的三维重建方法来重建开放曲面(OpenSurface),如何使用稀疏的RGBD视角重建神经隐式场NeRF,以及如何从神经隐式场NeRF中建模具有薄片结构的复杂曲面。此外,我们还会分享在复杂几何模型生成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讲嘉宾简介
高林,CCF高级会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副研究员,北京市杰青,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在ACM SIGGRAPH\TOG, IEEE TPAMI, IEEE TVCG, CVPR 等国际知名期刊会议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CCF A类50余篇),相关研究工作入选ESI高被引论文,DeepFaceDrawing系列研究工作被18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用户所使用,获亚洲图形学学会青年学者奖、CCF技术发明一等奖、CCF CAD&CG专委图形软件开源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