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主站
English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致辞
    • 学院手册
    • 学院视频
    • 联系我们
  • 学院资讯
    • 学院新闻
    • 学院简报
    • “师说”教授专访
    • 最新公告
  • 教育教学
    • 本科专业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 金融工程(与经管学院、数据科学学院联合开办)
      • 直博班
      • 直硕班
      • 本硕连读精英班(翔龙鸣凤班)
      • 2+2双主修
      • 教务Q&A
    • 授课型硕士项目
      • 通信工程理学硕士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理学硕士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
      • 集成电路与系统理学硕士
      • 金融数学理学硕士
      •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员硕士(兼读制)
    • 研究型硕博项目
      • 数学硕士-博士
      • 物理学硕士-博士
      • 化学硕士-博士
      •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
      • 能源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硕士-博士
      •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博士
  • 师资力量
    • 教职人员
    • 研究人员
  • 学术科研
    • 科研领域
    • 实验室
    • 科研速递
    • 学术活动
      • 翔龙鸣凤科学论坛
      • 活动预告
      • 活动回顾
    • 材料表征与制备中心
  • 理工学生
    • 学生活动
    • 学生成就
    • 学生风采
    • 学生社团
    • 创新作坊
      • 关于我们
      • 设备列表
      • 创意点子
  • 职业发展
    • 关于我们
    • 职业手册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交流交换项目
      • 联合培养项目
    • 升学与就业活动
      • 最新动态
      • 行业分享
      • 求职工作坊
      • 升学工作坊
    • 升学就业咨询平台
    • 校友录
  • 人才招聘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致辞
    • 学院手册
    • 学院视频
    • 联系我们
  • 学院资讯
    • 学院新闻
    • 学院简报
    • “师说”教授专访
    • 最新公告
  • 教育教学
    • 本科专业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 金融工程(与经管学院、数据科学学院联合开办)
      • 直博班
      • 直硕班
      • 本硕连读精英班(翔龙鸣凤班)
      • 2+2双主修
      • 教务Q&A
    • 授课型硕士项目
      • 通信工程理学硕士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理学硕士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
      • 集成电路与系统理学硕士
      • 金融数学理学硕士
      •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员硕士(兼读制)
    • 研究型硕博项目
      • 数学硕士-博士
      • 物理学硕士-博士
      • 化学硕士-博士
      •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
      • 能源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硕士-博士
      •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博士
  • 师资力量
    • 教职人员
    • 研究人员
  • 学术科研
    • 科研领域
    • 实验室
    • 科研速递
    • 学术活动
      • 翔龙鸣凤科学论坛
      • 活动预告
      • 活动回顾
    • 材料表征与制备中心
  • 理工学生
    • 学生活动
    • 学生成就
    • 学生风采
    • 学生社团
    • 创新作坊
      • 关于我们
      • 设备列表
      • 创意点子
  • 职业发展
    • 关于我们
    • 职业手册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交流交换项目
      • 联合培养项目
    • 升学与就业活动
      • 最新动态
      • 行业分享
      • 求职工作坊
      • 升学工作坊
    • 升学就业咨询平台
    • 校友录
  • 人才招聘
返回主站
English

面包屑

  • 首页
  • 学院资讯
  • 8位院士领衔授课 | 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传承

8位院士领衔授课 | 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传承

2023-04-10 学院新闻

八位院士接力讲授一门基础课是怎样的体验?本学期,理工学院特别开设一门面向本科生的基础课——“科学与工程入门(ERG1000)”,邀请多位院士与教授为全校学生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分享最前沿的科研进展,并与大家讨论交叉学科的结合与创新。作为一门“最奢侈”的基础课,“科学与工程入门”的授课老师们除了讲解专业知识,还畅谈自己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见解和洞察,激发起学生们对科学与工程的兴趣与向往。

 

课程回顾

 

朱世平院士

朱世平教授1982年浙江大学化工系石油化工专业毕业并留校工作,1991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McMaster)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起任教该校化工系和材料系,2001年入选“加拿大科研讲座(CRC)”教授,2009至2014年任化工系主任,2015年获“杰出大学教授”最高荣誉称号。2017年入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任校长讲座教授、副校长、深圳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院长。

研究领域:高分子化工与材料,专长:聚合反应工程。在茂金属催化溶液法烯烃聚合、可控自由基聚合、聚合反应过程数学建模及工业应用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开创性工作。

朱教授2011年获加拿大化学联合会(CIC)“大分子科学与工程奖(MSEA)”,2016年获加拿大化工学会(CSChE)最高成就奖R.S. Jane Memorial Award。2004年入选中国国家基金委“海外杰青”,2009年当选加拿大化学联合会会士(FCIC),2010年加拿大工程院院士(FCAE),2011年加拿大工程联合会会士(FEIC),2014年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FRSC),2020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FTWAS)。

朱教授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工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150多名,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引用1.8万余次,H指数77。

朱教授热心科普,近年来,走进上百所高校与高中讲授《化工第一课》、《学好理工艺,货与百姓家》,并发表《化工之歌》、《建学科犹如树牌坊》、《生命是积分,幸福是微分》等文章。

朱教授还是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Macromolecular Reaction Engineering,Macromolecular Theory and Simulation,《化工进展》、《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等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

 

课程主题1: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Driving Force Changing the World

朱世平院士为学生们介绍了科学和工程相互依存的本质,使学生们了解了科学和工程在不断发展和相互影响中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一些最紧迫的挑战。

 

课程主题2:We Live in a Materials World: From Bookshelf to Goods Shelf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应用广泛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材料的选择、材料性能的研究和新材料的发明,朱世平院士为学生们详细介绍了聚合物及材料学科在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们对材料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考和研究兴趣。

 

袁亚湘院士

袁亚湘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湘潭大学数学系,1986年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并在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姆学院从事专职研究;1988年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工作。长期从事运筹学研究并取得了系统成果,在信赖域法、拟牛顿法、非线性共轭梯度法等方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信赖域法算法设计和收敛性分析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开创性的,在拟牛顿方法的理论研究方面,他和美国科学家合作证明了一类拟牛顿方法的全局收敛性,这是非线性规划算法理论在80年代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他和学生戴彧虹合作提出的“戴--袁方法”被认为是非线性共轭梯度法四个主要方法之一。他还首创性地提出了用信赖域方法和传统的线搜索方法的结合来构造新的计算方法,开创了利用非二次模型信息构造二次模型子问题的方法,提出了非拟牛顿方法。

袁亚湘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会士、美国数学学会首届会士。现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

 

课程主题:黄金分割浅谈

本节课袁亚湘院士首先介绍了黄金分割线的历史,并通过黄金分割在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科学以及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之后袁院士通过引用几何原本中的例题加深了学生们对中末比的理解,并将之与数学题目建立了联系,为日后的几何学习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唐叔贤院士

唐叔贤教授,1964年毕业于香港大学,1967、1969年分别获加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唐教授获裘槎优秀科研者奖。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Fellow。2010年当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1年入选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杰出人才。

唐叔贤教授是世界著名的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专家,发展了固体中电子的多重散射理论体系,在低能电子衍射(LEED)、光电子衍射(PHD)、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以及反射高能电子衍射(RHEED)等技术测量结果的定量分析上做出了创造性的系统贡献。由于在表面衍射和光谱学多重散射理论方面的贡献。此外,在先进材料生长上开展了氮化镓在碳化硅衬底上的生长研究,并探讨了氮化镓的异质生长机制。

唐叔贤教授从201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2011-2014年任南方科技大学领军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教授会主席、物理系主任和致仁书院院长。2004至2014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主任。2004至2009年任香港城市大学常务副校长,2002-2003年任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学术),1994至2001年出任香港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及讲座教授,1988至2000年任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物理杰出讲座教授,1988-2000年任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主任、1986年当选为美国真空学会主席、1990年当选美国总统杰出青年研究学者评委,1993年任英国皇家杰出讲座教授。在美期间, 曾任加州大学 (Berkeley), Arizona State大学, 欧州 Arhus University等大学的客座教授。

唐叔贤教授著书6本,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80多篇,当中包括:2篇《Science》文章、2篇《Physics Today》文章、1篇《Advances in Physics》文章、1篇《Progress in Surface Science》文章、1篇《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文章、35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文章。唐叔贤教授在1979年出版的专著《Surface Crystallography by Low-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表面晶体学的低能电子衍射方法)》,成为表面结构领域的权威刊物。在1991年,唐教授把电子全息方法引进表面物理领域,该技术获批1992年美国专利。

唐教授自1974年以来,承担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科研项目20项,作为项目负责人(PI)承担18项国际科研项目。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美国科研项目13项,包括1974年到1994年期间承担7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项目,1979年至1994年期间承担5项美国能源部项目,1990年至1993年间承担1项美国海军研究局项目。在1988年至1989年期间,作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材料研究部凝聚态理论项目的主任。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6项中国香港地区科研项目,作为主要参与人承担2项香港地区科研项目。其中分别在1995年7月至1998年12月和2003年7月至2006年11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中国香港研究资助局2项团队项目,在2001年12月至2003年11月主持中国香港研究资助局联合科研基金项目1项,分别在1996年10月至1999年9月、2001年9月至2003年8月、2002年9月至2006年8月主持3项优配研究金项目。2016-17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低维度人工微结构及其界面和表面科学)的负责人。

 

课程主题:Everything We Need to Know About Flying or Space Travel

唐叔贤院士用一个生动有趣的例子开始本节课,满足了学生们对太空这种新环境的好奇心,课后唐院士鼓励学生们更深入的思考本节课的主题,与学生们互动讨论进一步巩固要点。

 

唐本忠院士

唐本忠教授于1982年和1988年分别在华南理工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于1989-199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Neos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994年加盟香港科技大学,2009年、2017年、2020年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世界科学院院士。2021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担任理工学院院长、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唐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和先进功能材料研究。在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这一化学和材料前沿领域取得了原创性成果,是AIE概念的提出者和AIE研究的引领者。

唐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2,315多篇,总引用超过二十万次,h因子为192。在学术会议上作了500多场邀请报告,拥有100多项授权专利。现任德国Wiley出版社发行的Aggregate《聚集体》杂志主编以及20多家国际科学杂志顾问、编委或客座编辑等。

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学者(B类,海外华裔科学家)资助。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Croucher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奖、美国化学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分会MACRO 2012讲座奖等。2014年获伊朗国家科技部颁发的Khwarizmi国际奖、2015年获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2014年至今连续当选全球材料和化学双领域“高被引科学家”。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技盛典-CCTV 2018年度科技创新人物。2021年获Nano Today国际科学奖。

 

课程主题: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and Paradigm Shif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唐本忠院士在本节课中介绍了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几个驱动因素,包括新发现、技术进步、范式转移和哲学反思,同时也介绍了分子和聚合物的研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使学生们了解了范式转换和哲学反思都是促进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黄乃正院士

黄乃正教授于1973于香港中文大学取得一级荣誉理学士学位,随即获蚬壳留英奖学金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进修,于1976年获颁哲学博士学位后,再赴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两年。1979至1980年,黄教授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任Ramsay纪念研究员,开展独立研究工作;1980至198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黄乃正于1983年返回港中大任教,曾于1995至1997年任港中大化学系系主任。并于2002至2010年7月出任港中大新亚书院院长;2004年至2013年出任研究事务委员会主席, 及2009年到2013年任副校长。2012年至2018年任理学院院长,并于2014年1月至2020年底重新出任新亚书院院长。他是香港中文大学荣休化学讲座教授及研究教授,也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管理委员会主席和深圳南方科技大学长期杰出客座教授,并出任多所内地大学的客座及顾问教授。

黄乃正教授主力研究天然及非天然化合物之合成,以及合成方法学研究。现为多份国际及内地化学期刊编委、资深评委或学术谘询委员。黄乃正教授曾获邀于国际及内地各化学研讨会作大会及特邀报告八十多次,迄今共发表文章逾二百七十篇。

黄乃正教授曾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7年)、香港裘槎基金会杰出研究奖(1999年);并分别于1999年,2004年及2015年分别获选为中国科学院,发展中世界科学院(前称第三世界科学院)及香港科学院院士。

 

课程主题:Drug Discovery and Organic Synthesis

黄乃正院士在本节课中详细介绍了分子、结构、药物和药物作用的关键概念,药物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药物作用的不同机制,使学生了解了药物的药效学特征对于预测其临床疗效和潜在副作用至关重要,对新药推向市场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罗智泉院士

罗智泉教授于1984年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他经美国数学学会以及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选拔(又称陈省身项目),获赴美攻读博士资格,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以及运筹学中心学习,并于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成为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终身教授。2000年至2003年,任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主任以及加拿大国家科研讲席教授。2003年至2014年,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以及ADC讲席教授。自2014年5月,罗智泉教授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主管学术和科研。自2016年3月起,罗智泉教授兼任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院长。自 2018年6月起,罗智泉教授兼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腾讯 AI LAB 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2020年9月,罗智泉教授兼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华为未来网络系统优化创新实验室主任。

罗智泉教授曾荣获2010年美国运筹学和管理学研究协会(INFORMS)颁发的Farkas奖,以表彰他在最优化领域的杰出贡献。2018年,他获得 Paul Y. Tseng 连续优化纪念奖(Paul Y. Tseng Memorial Lectureship in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他在优化、信号处理及通信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曾分别获得2004年、2009年、2011和2015年IEEE信号处理学会、2011年国际通信大会以及2011年欧洲信号处理学会的最佳论文奖。2021年4月,他被授予2020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最佳论文奖(银奖) 。罗教授同时是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和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SIAM)会士。2014年他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他入选广东省领军人才。2021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罗智泉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化理论、算法设计以及其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他多次被邀请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他是2003年国际数学规划会议大会以及2011年IEEE决策与控制大会特邀报告人、2006年IEEE SAM Workshop的杰出演讲者、2013年IEEE SPAWC会议以及2014年IEEE通信理论国际研讨会的大会特邀报告人。他曾任IEEE信号处理学会SPCOM技术委员会主席,曾担任IEEE信号处理期刊主编以及《运筹学数学》(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和《数学规划》(Mathematical Programming)等国际著名杂志的编委。除了教学科研,罗教授还长期为国内外高科技企业以及政府研究机构提供技术咨询。

 

课程主题:Efficient and Trustworthy AI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5G Networks

罗智泉院士在本节课中介绍了随着5G网络的推广和应用,人工智能在优化5G网络方面面临的许多挑战,同时分享了人工智能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AI对5G网络优化的影响和未来工作,使学生了解了5G网络的优化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挑战,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这些挑战也将为5G网络提供更多的优势和机会。

 

帅志刚院士

帅志刚教授于1983年、1986年和1989年分别在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复旦大学取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于1990-2001年在比利时University of Mons从事博士后和研究科学家工作。

2002-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实验室担任博士生导师。2008年加入清华大学化学系,2008年、2009年、2011年、2013年先后当选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2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帅教授主要从事理论计算化学、理论凝聚态物理和计算材料研究,提出了有机和碳材料电荷传输的量子核隧穿模型,解决了有机与高分子材料中的导电机理的争端;开拓了量子化学密度矩阵重正化群计算方法,并发展了其含时演化算法处理复杂体系量子动力学;发展了有机分子聚集体和高分子电子激发态的多模耦合速率理论;根据原创的计算方法所开发了计算化学软件MOMAP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应用。

帅教授2020年、2021年均获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现任《化学学报》、“Research”期刊副主编,以及10多家国内国际科学期刊杂志编委或顾问编委会成员等。

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等7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012年获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科学奖,2013年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资格,2014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2018年获法国化学会Prix Franco-Chinois(中-法讲座奖),2019年清华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21年获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

 

课程主题:Quantum World of Molecular Science

帅志刚院士介绍了希腊科学哲学思想对分子科学的量子世界的启示,分享了量子科学在多个领域取得的许多重要突破和进展,使学生了解了量子世界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同时也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

 

张瑞院士

张瑞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校长学勤讲座教授。200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7-2010年在新加坡科技局资讯通信研究院担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2010至2022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讲座副教授/正教授/校长讲座教授。目前是新加坡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IEEE通信学会和信号处理学会杰出讲师,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5年至今)。长期专注于无线通信领域的开创性研究,研究方向集中在智能通信,无人机/卫星通信,无线信能同传,智能反射面以及可重构MIMO。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总共发表450余篇论文,谷歌学术引用次数超过60000次(H指数超过120)。获得2011年IEEE通信学会亚太最佳青年研究学者奖,2015年新加坡国立大学青年研究学者奖,2020年无线通信技术委员会 (WTC)表彰奖以及2021年IEEE通信信号处理与计算(SPCC)技术表彰奖。获得14项IEEE最佳论文奖,包含IEEE马可尼无线通信论文奖(两次)、IEEE通信学会海因里希·赫兹论文奖(三次),IEEE 通信学会斯蒂芬·O·赖斯奖,IEEE信号处理学会最佳论文奖, IEEE通信学会亚太最佳论文奖,IEEE信号处理学会唐纳德·G·芬克综述论文奖等。先后担任30余次IEEE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多个顶级期刊的特邀编委(IEEE JSTSP/JSAC)和 常任编委(IEEE TWC/TSP/JSAC/TCOM/TGCN等)。

 

课程主题:Communicating, Almost Surely

张瑞院士由通讯简史切入,介绍了概率与通信的结合,通信系统的许多关键方面都与概率有关,并与学生们分享了通讯行业在能源收集、无人机通信、智能反射面、无线设备内通信及下一代(6G)无线网络的未来发展。

 

本学期特别邀请:黄建伟教授

黄建伟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和协理副校长(拓展事务),深圳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和群体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黄建伟是IEEE Fellow,IEEE通信学会杰出讲师,科睿唯安计算机科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他2005年于美国西北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 至2007年间担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副研究员,2007年至2018年间在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

黄建伟教授长期专注于网络优化,群体智能和经济学交叉领域的开创性研究,总共发表了7本英文学术专著,320多篇国际一流期刊和会议论文,谷歌学术总引用超过15000。他的论文11次获得国际会议和期刊的最佳论文奖,包含2011年IEEE马可尼无线通信论文奖。他获得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青年研究学者奖,2009年IEEE通信协会亚太杰出青年研究学者奖。

黄建伟教授现任 IEEE Transaction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的主编,曾任 IEEE Open Journal of th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的副主编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网络方向的所有A类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的编委。他历任IEEE通信学会认知网络专委会主席,IEEE通信学会多媒体通信专委员会主席,以及IEEE通信学会亚太分会技术委员会主席。他获得2015年IEEE通信学会多媒体通信专委员会杰出服务奖和2010年IEEE GLBOECOM卓越服务奖。

 

课程主题:How does Google Sell Ad Spaces?

黄建伟教授介绍了谷歌出售广告位的机制,以广义二价拍卖(GSP拍卖)为例,邀请学生对500港币进行模拟拍卖,使学生对拍卖以及博弈论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好奇。

相关推荐

喜讯 | 理工学院共11位教授入选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喜讯 | 理工学院师生共7篇论文将于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会议ICRA 2025发表
理工学院学生互助答疑室对全校学生开放!
关注我们
发现我们
  • 校园地图 联系方式 工作机会
探索更多
  • 招生办 教务处 学术交流处 科研处 图书馆
传媒聚焦
  • 学院新闻
版权所有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