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结果有1499个。
活动
|
2024-09-05
Dear All,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the 144th seminar of Long Feng Science Forum Seminar Series. It will be delivered by Prof. Ningning DING from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 at 10:30 am on September 6 (Friday). This seminar will discuss "AI-Network Systems with Strategic Agents".
Seminar Information
Time & Date: 10:30 - 11:30 AM on September 6 (Friday), Beijing Time
Venue: Room 203, Teaching Complex C
Speaker: Prof. Ningning DING,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
Host: Prof. Jianwei HUA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Abstract:
In the rapidly evolving landscap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he intricate interplay of AI technology, human engagement, and networking dynamics brings forth a mosaic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complex coupling of AI and network systems is apparent in several areas. For…
文章
|
2024-09-03
近日,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公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集中接收期间共申报项目104项,获资助项目24项,获资助率23.08%,远超过全国平均资助率(11.43%)。其中,重点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资助金额达1260万元。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数量和资助率均再次创下历年新高!
获批资助项目负责人名单如下:
重点项目 1项
帅志刚 教授
研究领域:理论计算化学;理论凝聚态物理;计算材料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项
王东 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优化;机器学习
面上项目9项
王学锋 教授
研究领域: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
朱军 教授
研究领域:物理有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芳香性;氮气活化
钱辉环 副教授
研究领域:机器人;智能系统
许杰 副教授
研究领域:无线通信;无线能量传输;无人机通信;移动边缘计算和机器学习
柯志海 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合成化学;有机催化;点击化学;有机框架催化
刘寻 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电源管理集成电路设计
罗元 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人工智能;算法设计;智能网络;博弈论;网络经济学
王方鑫 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系统及应用;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机器学习;物联网
解碧野 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凝聚态拓扑理论;人工经典波系统;光、声拓扑材料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2项
崔冰宇 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非晶材料;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光与物质作用理论;量子测量理论;波姆力学…
文章
|
2024-09-03
文章
|
2024-09-02
2024年8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员理学硕士项目(EMSc-SCLM)第二届“博文约礼·羽动无限”羽毛球交流赛圆满落下帷幕。在这场比赛中,EMSc-SCLM同学们致敬奥运精神,展现出了非凡实力,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全面细致的赛前准备
本次羽毛球交流赛由EMSc-SCLM 2023级同学策划组织,特设立专项组委会,为此次活动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组委会商讨拟定了详细的比赛章程,并精心准备了各项大奖。此次球赛吸引了2003级-2024级多届同学的踊跃报名。
紧张刺激的比赛过程
本次比赛项目囊括男子单打、男子双打以及男女混合双打,以抽签形式决定运动员出场顺序及比赛对手,采取三局两胜,每局21分的晋级模式。
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比赛中,同学们斗志昂扬,奋尽全力,激烈角逐,把进攻和防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伴随着一记记精彩的扣杀、劈杀或是巧妙的高远球、吊球,赛场边观战的人群中时不时爆发出一阵阵叫好声,赛场内外热情洋溢。
运动场上的温馨时刻
羽毛球交流赛的双打比赛是考验同学们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活动,它不仅可以磨练技术,也能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情谊。
同学间的深情厚谊
赛场上除了挥洒的汗水,还充满了欢声笑语,此次比赛增强了同学们对羽毛球运动的了解,极大地燃起了大家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同时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队友间的默契配合
运动员们时刻保持着专注,迎接挑战并超越自我。他们用汗水和努力,点燃了整个赛场的热情,也激发了观众的欢呼和掌声。
激动人心的颁奖环节
比赛中,每位运动员都展现出了独特的技术和战术,尤其在双打比赛中,同学们流畅地配合和场上的随机应变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经过了几轮激烈的比赛后,最终的比赛结果如下:
赛后,同学们组织了别开生面的颁奖典礼和晚宴活动,本项目副主任、经管学院副院长佟世璐教授为各位获奖同学颁奖,这不仅是对团队协作精神的认可,更是对精彩比赛的祝贺。
此次球赛得到了各级校友的大力支持,比赛用水由华润怡宝饮料有限公司倾情赞助,…
教职人员
|
2024-09-02
丘立教授1961年生于湖南长沙。1981年在湖南大学电气工程系获学士学位。后留学加拿大,分别于1987年和1990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电气工程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后短期工作于加拿大太空署,滑铁卢大学,菲尔兹数学科学研究所, 明尼苏达大学数学及其应用研究所。1993年至2024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工作,为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教授。2023年曾于南方科技大学任讲席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丘立教授曾担任国际著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和Automatica的编委,第七届亚洲控制会议大会主席,IEEE控制系统协会杰出讲座团成员,IEEE控制系统协会理事会成员。丘立教授因为对周期多采样率系统的最优及鲁棒控制所作出的贡献,于2006年当选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并因为对鲁棒控制及反馈系统性能极限问题所作出的杰出开创性贡献,于2010年当选为国际自动控制联盟会士。丘立教授于2024年成为亚洲控制学会的首批会士。丘立教授曾任亚洲控制学会副主席,现任香港自动控制学会首任主席。
教职人员
|
2024-09-02
吴佳宾于2020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导师:周军教授),博士期间在美国Drexel University大学联合培养(合作导师:Yury Gogotsi院士),曾先后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陈忠伟院士)和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王定胜教授)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24年9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目前申请专利7项,授权4项,相关成果以第一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1篇,包括Nat. Commun.,Adv. Mater.(3篇),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3篇)等,其中高被引/热点论文8篇,共合作发表论文50余篇,论文共计他引4000余次。担任Carbon Energy、Rare Metals、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Green Carbon、Microstructures期刊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Chemistry客座编辑。
教职人员
|
2024-09-02
钟仿洵,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客座副研究员。2021年获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系博士学位,2014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系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基于具身智能的自主化在医疗手术中的应用、机器人复杂环境灵巧控制与规划、医疗机器人、基于学习的三维感知与交互等,部分研究已成功开展临床试验。在机器人领域权威期刊及会议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1篇,以第一作者在IJRR、IEEE T-RO等国际机器人领域顶刊发表论文多篇,拥有美国发明专利与中国国家发明专利各授权1项,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担任IEEE T-RO、IEEE T-MECH、IEEE T-ASE、IEEE RA-L等期刊审稿人,IEEE RCAR 2021、2024程序委员会成员,IEEE/RSJ IROS 2025组委会成员。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协会医工装备分会委员,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家库成员。
文章
|
2024-08-30
今年暑期,经理工学院推荐,学院六位优秀本科生吕肇敏、徐清扬、梁钧航、郑又村、韩铠赢、颜佳怡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国际暑期研究项目(ISRP)。他们分别加入UCSD知名教授的实验室,投身于一系列前沿科学探索。在这段宝贵的时光里,他们不仅收获了丰厚的研究经验,还深刻感受到了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足迹,聆听他们的心得与感悟。
徐清扬:理工学院2022级计算机与电子工程专业电子工程方向
1.选择UCSD暑研项目的原因。
选择UCSD的暑研项目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在即将步入大三之际,我希望能够经历一段专注的、有效的科研生活,以加深对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的理解,而UCSD是一所科研实力雄厚的顶尖学府,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而难得的机会;二是加州,特别是圣地亚哥的夏天太美了。
2.之前在国内/校内是否有相关经历对暑研有所帮助。例如:科研经历、专业课修读等。
尽管我尚未在校园内参与过正式的科研工作,但过去与导师就科研课题的讨论,以及阅读相关论文的经历,对我进行暑研项目大有裨益。同时,修读专业课程也为我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基础,这对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3.请介绍一下你加入的UCSD实验团队及其研究方向。你在项目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具体负责哪些工作内容?
我的导师是Tina Ng教授,实验室研究Flexible Large-Scale Electronics。具体来讲,我的研究内容是organic photodetector和memristor,暑研期间我的工作主要是对以上两种电子器件的制备、测量和归纳。
4.本次暑研有哪些收获?
我在本次暑研项目中收获颇多,不仅深化了对专业领域的理解,积累了宝贵的学术研究经验,还结识了许多同领域的杰出前辈。此外,我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并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夏日时光,这些经历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中。
5.UCSD的校园和港中大(深圳)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圣地亚哥靠近海岸,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是凉爽宜人,海风拂面,会带有一丝咸咸的气息。UCSD的校园大,植物景观充满自由的生命力,暑假期间人流量不大,整体氛围更显宁静舒适。此外,校园内有许多风格独特、外观精美的建筑。整个校园以及其中的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是,…
文章
|
2024-08-30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理工学院特推出“师说”系列专访,对学院教授进行访谈,请他们分享自己的成长奋斗历程及对专业领域的见解,表达他们对教学的热爱,激励理工学子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本期师说邀请到靳羽华教授来畅谈他的成长历程和对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理解与看法。
教授简介
靳羽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靳教授分别于2010年、2013年和2017年在北京工业大学获得应用物理学学士、光学工程硕士和光学工程博士学位。随后,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他作为博士后研究员在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CSAIL)的人机交互工程组工作两年。在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担任助理教授之前,他还曾在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学院担任访问学者,并在意大利的Tinted Technology公司担任首席技术官。
靳羽华教授是人机交互(HCI)与光学工程交叉领域的创新研究者。他的工作方向结合了多学科交叉,主要围绕先进的个人制造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展开,这其中包括了如何结合先进光学科技以及计算软件、硬件科技,进行多元化、创新化的应用技术研究,旨在拉近高端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应用距离。靳博士在麻省理工学院任职期间,研发了一种名为Photo-Chromeleon的颠覆性变色技术。这种“可重复编程”的染料使用户能够通过投射特殊光线来数字化地改变其物理颜色,有望改变传统观念当中即颜色是物体制造后就是固定的传统观念,在人们未来日常生活、制造业、科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产生创新意义重大的影响。靳博士凭借该工作的研究成果荣获了2019年ACM UIST最佳论文奖和最佳报告奖,并在2020年SIGGRAPH获得了DCEXPO未来科技特别奖。目前为止,他的工作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被BBC News、MIT News、Fast Company、Business Insider等数百家知名媒体争相报道。
科研探索:从物理光学到人机交互
靳羽华教授之前的学术经历就像一场意义非凡的探险,充满了挑战与转变。但也正是这些丰富的经历,塑造了他独特的科研视角和成就。靳教授的科研之路起步于物理学,…
文章
|
2024-08-30
8月14日,2024英特尔中国学术峰会在浙江宁波拉开帷幕。在此次大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林天麟教授凭借其自由形态模块化机器人的创新研究工作获2024英特尔中国优秀研究奖。
英特尔是全球半导体、计算创新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企业,自2003年起举办英特尔中国学术峰会,旨在搭建学术与产业的合作平台,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本届峰会以“智IN共创,境界无限”为主题,强调智能时代的产学融合。中国工程院郑纬民院士、中国科学院刘胜院士等多位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大会颁发了多个奖项,以表彰在学术研究与创新领域中表现卓越的团队和个人。其中,南京大学周志华团队和清华大学施路平团队获颁“英特尔中国学术成就奖(卓越研究方向)”;浙江大学吴飞团队和清华大学孙茂松团队获颁“英特尔中国学术成就奖(卓越创新方向)”;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屈晟获颁“英特尔中国优秀创新奖”;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林天麟教授获颁“英特尔中国优秀研究奖”。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右)为林天麟教授(左)颁奖
教授简介
林天麟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中心主任。林教授长期致力于模块化机器人、多机器人系统及特种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该领域的知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包括T-RO(6篇)、TPAMI(1篇)、Nature Comm.(1篇);获熊有伦智湖优秀青年学者奖、TMECH年度最佳论文奖、IROS机器人机构设计最佳论文奖等荣誉。作为项目负责人,林教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深圳市科创委等多个科研课题,其研究成果多次被路透社、探索频道、IEEE Spectrum等国际知名媒体报道。
供稿 | 林天麟教授团队
文章
|
2024-08-30
近日,理工学院公布了2023年度杰出贡献奖(Outstanding Performance Grant)及年度优秀奖(Excellent Performance Grant)获奖名单,旨在表彰和嘉奖过去一年在教学、科研领域及服务方面整体表现出色的教授,以激励教授们在教学、科研和学院工作中持续地探索创新,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从而取得突破性成果。
该奖项计划每年颁发一到两次,评选由理工学院执行委员会(School Executive Committee)负责,并确保评审过程严格公正。经过评审,最终的获奖名单以及奖励金额由理工学院院长批准,并由大学财务处负责发放奖励基金。依据理工学院研究经费的相关政策,该基金只可用于与科研和教学发展相关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理工学院的教授们无需另外申请即可参与评选。
此次获奖的教授们以其卓越的专业素养和持续探索创新的精神脱颖而出,在教学、科研和学院工作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不仅在教学方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科研工作中,他们积极探索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为学院的全面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衷心祝贺以下教授荣获此项殊荣:
年度杰出贡献奖获奖教授:
崔曙光、贺冬冬、黄建伟、黄劲松、林天麟、凌晗、潘兴斌、丘子杰、帅志刚、唐晓莹、王东、王筱平、王学锋、吴辰晔、肖博文、许杰、尹峰、张祺、张瑞、赵俊华、赵征、郑庆彬、周艳、朱贺、朱军
*按姓名首字母排列
年度优秀奖获奖教授:
韩晓光、黄川、黄俊波、黄乃正、柯志海、雷顺波、倪维明、潘文安、沈闓明、吴亮、解碧野、俞江帆、张功球、张建辉、张纵辉、卓晓璐
*按姓名首字母排列
期待理工学院的教授们在未来能继续引领教学和科研的新方向,为理工学院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理工学院也将持续鼓励教授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创新探索,同时为教授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共同推动学院的发展。
再次对所有获奖教授表示热烈的祝贺!
文章
|
2024-08-30
我们看不见时间,但可以看见时间的力量。理工学院的莘莘学子心怀“格物明理,致知精工”这一学院精神,已经或即将在各领域大放异彩。理工学院特推出“人生不设限”毕业季系列专访,对学院毕业生进行访谈,请他们分享自己在理工学院的学习与生活,讲述自己在迎接挑战与克服困难后的成长。本期专访邀请到2024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陈子涵同学来分享她的经历与成长。
陈子涵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2024届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电子工程方向毕业生
即将前往斯坦福大学深造
1、大学四年有哪些成长和收获?
我最大的成长体现在自我规划能力的成熟。在大学之前,我的生活轨迹几乎完全遵循着学校和家长预设的框架,例如按部就班地学习各种兴趣和特长,为了考入理想的大学而反复学习固定的知识,以及定期出游或参与社会实践等。我从未深入思考过这些选择是否应该由我自己做出,或者我从中获得了什么,只是机械地完成眼前的任务。然而,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后,我意识到专业选择、科研项目、选课、标化成绩、校园生活和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去精心规划,没有普适的模板可以依赖。于是,我开始主动向教授和同学们寻求帮助和建议,反思我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可能带来的后果,并学会了复盘和积累经验。这个过程让我对自己的了解更加深入,我意识到保持健康积极生活态度的关键在于有目标地生活,提前做好规划,无论是第二天、下周、下个月,甚至下一年。当然,这种规划需要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我也逐渐学会了接受规划执行中可能出现的失败,开始接纳并享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学会包容自己和他人不完美的一面。
我最宝贵的收获是结识了一群来自五湖四海、拥有不同专业背景、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朋友。我和同一课程的同学共进午餐,和隔壁宿舍的朋友深夜畅谈,和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追星和旅行,和同专业的同学挑灯夜读、探讨学术问题,和闺蜜知己分享人生观点……我非常感激能在大学生活中遇到这么多优秀的朋友,他们陪伴我度过了四年幸福而充实的时光。
陈子涵生活照
2、你为什么选择理工学院以及目前的专业?
在我刚入学参加理工学院宣讲会时,…
中大映像
|
2024-08-29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的“院长面对面”系列活动,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理工学子与院长唐本忠院士的心灵之岸。这一系列活动旨在帮助学生适应理工学院的生活,探寻学术之真谛,寻觅人生之方向。在这个自由交流的空间里,智慧之花绽放,思维之光熠熠生辉,不仅拉近了院长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更为理工学院的发展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自2024年4月起,理工学院将“院长面对面”系列活动搬到线上,让更多的学子能够参与其中,感受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的独特魅力。我们期待着与每一位热爱理工、追求真理的你,共同书写青春的华章。
在理工学院一起快乐地学习化学!
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院长面对面。
中大映像
|
2024-08-29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的“院长面对面”系列活动,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理工学子与院长唐本忠院士的心灵之岸。这一系列活动旨在帮助学生适应理工学院的生活,探寻学术之真谛,寻觅人生之方向。在这个自由交流的空间里,智慧之花绽放,思维之光熠熠生辉,不仅拉近了院长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更为理工学院的发展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自2024年4月起,理工学院将“院长面对面”系列活动搬到线上,让更多的学子能够参与其中,感受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的独特魅力。我们期待着与每一位热爱理工、追求真理的你,共同书写青春的华章。
在大学,最关键的是要有自信心,当同学们相信自己并认真努力时,会发现自己的潜力,发现自己的价值,更加有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院长面对面。
中大映像
|
2024-08-29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的“院长面对面”系列活动,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理工学子与院长唐本忠院士的心灵之岸。这一系列活动旨在帮助学生适应理工学院的生活,探寻学术之真谛,寻觅人生之方向。在这个自由交流的空间里,智慧之花绽放,思维之光熠熠生辉,不仅拉近了院长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更为理工学院的发展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自2024年4月起,理工学院将“院长面对面”系列活动搬到线上,让更多的学子能够参与其中,感受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的独特魅力。我们期待着与每一位热爱理工、追求真理的你,共同书写青春的华章。
如果人长期处于非常紧张的环境或状态中,实际上是很难创新的,从某种角度讲,有些科学发现是玩出来的,因为人的大脑在轻松的环境下会产生新的想法。所以,只要你热爱你所做的事情,每天都在努力,是没有必要每分每秒都去想、去焦虑,遇到难题时,说不定出去放松一下身心回来就会解决问题。
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院长面对面。
文章
|
2024-08-29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
在面临未来的选择时,我们或许会迷茫,或许会困惑,让我们一起在2021级通信工程理学硕士项目毕业生的升学分享中寻找答案吧!
陈畅
博士就读院校:香港大学
研究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专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方向
Q1:为什么选择读博?你是如何为之努力的呢?
在本科毕业时,我就有了读博的计划。大一入学我就主动进入实验室,接触了机器人和深度学习,选择自学了当时很少人学的强化学习。然而,临近毕业之际,我才深刻意识到,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需要以量化的成果来获得更优质的选择。仅凭项目经历而缺乏论文或证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后来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攻读硕士学位时,我研一入学后就主动向黄建伟教授发送邮件,申请加入他领导的自动驾驶项目。之后,我通过了华为的联合培养考核,并在研二时顺利进入华为实习。凭借在自动驾驶项目中的丰富经验,我成功争取到了华为研究院的面试机会,并最终参与了一个重要项目。这段经历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真正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研究。
最终,我坚定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在华为期间,我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不仅为我赢得了业界的认可,更帮助我成功获得了香港大学的博士录取。经过严格的考核,我顺利通过了博士入学考试,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学术之路。
Q2:你在申请博士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
在申博的过程中,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不断遭受的打击和自我怀疑。第一次申请博士是在研二上学期(22年10月),目标是23届的博士招生。然而,由于当时缺乏代表性的论文,仅有的一些科研和实习经历并不足够获得认可,因此我发出的18封申请邮件均未能获得回应。
第二次申请是在研二下学期(23年3月),我瞄准了24届的博士招生。这次因为我在华为的项目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开始有教授愿意回复我的邮件。其中,我拿到了两所香港高校的offer,而港大的教授则提议我先作为研究助理工作一段时间,以作进一步考察。
在那段时间里,我过得异常煎熬。一方面,我时常怀疑自己是否适合从事科研工作,担心如果去港大做RA最终未能成功转正,就会错过已经到手的其他offer;另一方面,我又担心自己的论文能否顺利发表,因为如果没有成功发表,…
教职人员
|
2024-08-27
江彦于2024年9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她于2013年取得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士,2016年取得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硕士,2021年取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及应用数学与统计专业硕士。毕业后,她于2021至2024年在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任博士后。她的研究致力于控制理论,运筹优化及机器学习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教职人员
|
2024-08-27
Randi Azmi教授于2014年在印度尼西亚大学获得凝聚态物理学学士学位,于2020年在韩国国民大学获得应用纳米化学博士学位。在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前,Randi Azmi教授在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太阳能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20-2024年)。
Randi Azmi教授的研究团队——可再生能源异质结材料实验室(HEROLAB)专注于研究高效有机和无机混合异质结薄膜太阳能电池、单结和多结太阳能电池,旨在开发下一代高效且稳定的太阳能电池技术。该团队的研究工作跨越多个学科,从新型材料到器件制造,包括优化工艺流程和材料,以及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对太阳能电池进行评估,以将它们推进至工业应用水平。
Azmi教授共发表了超过35篇文章,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等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2022年,Randi Azmi教授因其在科学技术创新领域的杰出贡献获东盟青年科学家奖。
教职人员
|
2024-08-27
李维唐博士于2022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帅志刚教授。毕业后,他进入腾讯量子实验室担任高级研究员。2024年9月,他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担任助理教授。李博士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前沿计算方法和化学/材料科学的交叉领域。他开发了使量子计算机能够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量子计算算法和软件包。同时,他还对利用张量网络算法探究生物分子和新型有机材料中的量子动力学过程感兴趣。他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Science、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和Journal of Chemical Theory and Computation在内的期刊上发表了超过20篇文章。曾获2023年中国化学会理论化学优秀博士奖,并于2023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文章
|
2024-08-26
“心栖梦归处,不负韶华年。”
求职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面对求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2021级通信工程理学硕士项目的毕业生在规划中思考与探索,在实践中明确方向。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长学姐们的经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毕业生档案 PROFILE
(按姓氏首字母排列)
曹卓辰
就职企业:阿里淘天集团
就职岗位:产品经理
工作所在地:浙江省杭州市
在获得这份工作之前,我曾在职业规划的道路上迷茫徘徊了许久。当我意识到单凭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决求职方向的问题时,我迅速查询了CPDO(职业规划与发展处)职业规划辅导的预约方式,并幸运地获得了当天的临时咨询机会。最终选择现在的岗位,也得益于CPDO咨询老师的专业建议。
自从开始第一次产品实习后,我深切地体验到了这个岗位的真实工作日常。通过这次实习,我认真总结了实习中不喜欢的地方,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自己所追求的工作类型。在求职过程中,我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难以决定求职方向,常常在个人兴趣与高薪之间徘徊不定,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在此,我要特别感谢CPDO老师给予我的宝贵帮助。
我深深地爱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里充满了尊重与自由,是我能够真实展现自我的地方。学校提供的资源丰富多样,各类活动使我的校园生活充满乐趣,从不觉得无聊。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位老师是许杰老师和李镇老师,他们不仅专业精湛,更给人以亲切之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小组作业成为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环节,它为平时各自忙碌的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度沟通的机会,也让我结识了挚友。
最后,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在求职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利用学校提供的心理支持和求职资源。实习与求职的过程往往漫长而曲折,期间会伴随着无数次的自我怀疑与内耗。此时,及时向老师、学长学姐求助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同时,我也希望大家在学习和求职的过程中,能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目标,多思考“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盲目追求“别人都在追求什么”。要真正去感受一份工作、一个团队、一个行业是否适合自己。希望每个人都能为自己而努力,不被薪资、职位或他人的炫耀所左右。在工作之后,你会发现每个人的起点并不相同,个人的选择和运气同样重要。如果你现在觉得运气稍差,也请记住,…
文章
|
2024-08-09
2024年8月2日至4日,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于陕西西安顺利召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林天麟教授荣获第六届“熊有伦智湖优秀青年学者奖”。颁奖典礼由华中科技大学陶波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丁汉院士为获奖人颁奖。
丁汉院士(左一)为林天麟教授(左二)等第六届“熊有伦智湖优秀青年学者奖”获奖者颁奖
“熊有伦智湖优秀青年学者奖”由我国机器人学研究先驱熊有伦院士于2018年捐资设立,旨在表彰在机器人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40岁以下优秀青年学者。奖项由熊有伦智湖奖励基金会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组织专家评审,每年评审一次,每次选出不超过三名获奖者。
在会议期间,林天麟教授受邀出席“顶刊论坛”专题活动并作《仿生自由形态通用机器人》主题报告,分享了他在高水平研究、顶尖期刊论文撰写及投稿过程中的经验。林天麟教授指导的博士生梁冠琪获大会最佳海报奖。
教授简介
林天麟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中心主任。多年来,林教授从事模块化机器人、多机器人系统及特种机器人的研究工作,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领域知名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包括T-RO(6篇)、TPAMI(1篇)、Nature Comm.(1篇);获TMECH年度最佳论文奖、IROS机器人机构设计最佳论文奖。作为项目负责人,林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深圳市科创委的多项科研课题。其相关研究成果多次被路透社、探索频道、IEEE Spectrum等众多国际知名媒体报道。
文章
|
2024-08-08
近日,IEEE Power & Energy Society(IEEE PES,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电力与能源协会)在美国西雅图召开2024年度年会(IEEE PES General Meeting)。
理工学院雷顺波教授因其在韧性电网、灵活性建筑方面的创新研究以及领导力(For innovations in developing resilient grids and flexible buildings, and leadership in connecting the smart grid and smart building communities)被授予IEEE PES技术理事会青年人才奖(IEEE PES Technical Council Young Professionals Award)。
IEEE PES是全球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电力与能源专业学术组织,拥有会员4万多名,遍及全球150余个国家和地区,下设17个技术委员会和4个协调委员会,致力于推动电力行业技术革新、制定行业标准并引领电力行业发展。IEEE PES Technical Council Young Professionals Award旨在表彰获奖者在技术和领导力方面的杰出贡献,每年由21个委员会各提名1位不超过35岁的候选人,并最终由IEEE PES技术理事会遴选出1名获奖者。
图左至右为雷顺波教授和Dr. Hong Chen(IEEE PES Technical Council Awards Chair)
获奖证书
此外,雷顺波教授作为Secretary共同组织完成的技术报告“Behind-The-Meter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Estimation,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and Control”在此次会议获得了IEEE PES Technical Committee Working Group Recognition Award for Outstanding Technical Report。其论文“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Building…
中大映像
|
2024-08-08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的“院长面对面”系列活动,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理工学子与院长唐本忠院士的心灵之岸。这一系列活动旨在帮助学生适应理工学院的生活,探寻学术之真谛,寻觅人生之方向。在这个自由交流的空间里,智慧之花绽放,思维之光熠熠生辉,不仅拉近了院长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更为理工学院的发展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自2024年4月起,理工学院将“院长面对面”系列活动搬到线上,让更多的学子能够参与其中,感受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的独特魅力。我们期待着与每一位热爱理工、追求真理的你,共同书写青春的华章。
在选专业时,大家既要看到现在,也要看到将来,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学习,无可厚非,想得到一个高薪的、稳定的最好还轻松的工作,这都可以理解,但是大家可以看得更长远一点,把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追寻一个动态的稳定。在个人能力强的前提下,无论世界怎么变,都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找到自己的优势。
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院长面对面。
教职人员
|
2024-08-07
王教授1984年于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于罗切斯特大学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和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1990至1992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1991年被授予明尼苏达超级电脑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并在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前担任教授。王教授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学大学、南昌大学等多所大学和研究所的客座教授和讲座教授。2010年4月获山东省政府授予泰山海外教授。王教授也曾经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论与计算物理部顾问委员会成员。王教授的兴趣在揭示凝聚态物质中新颖物理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目前,他正在研究有趣材料和器件中电荷、自旋、轨道和光子/声子的相互作用。其中一个问题是电荷、自旋、轨道和光/声子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自旋动力学和电子/自旋传输。研究主要包括磁畴壁运动、拓扑物理、磁性材料中的电子输运(如各向异性和异常各向异性磁阻、电荷自旋互变)。
文章
|
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