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结果有1468个
文章 | 2022-10-25
论坛简介 2022年8月19日-21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22翔龙鸣凤科学论坛顺利开展并圆满落幕。沿袭往届梧桐学者论坛,翔龙鸣凤科学论坛是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主力打造的学术活动品牌,旗下包括主论坛、研讨会系列及讲座系列活动。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梧桐树下听凤鸣”,从资深学者到青年人才,众多科研工作者济济一堂,正如龙翔天空,凤鸣清声。 本届主论坛由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教授担任组委会主席。经过组委会精心策划和安排,论坛汇聚了近100位学术新星,他们来自全球80所高校和机构,分别在数学、物质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及计算机工程领域有亮眼的学术成果。本次论坛全程线上举行,通过学术报告分享科研经验与成果,助力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建设。   开幕仪式 8月19日上午8:30分,2022翔龙鸣凤科学论坛盛大开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学术)罗智泉教授和理工学院院长、翔龙鸣凤科学论坛组委会主席唐本忠教授出席并致开幕式辞。随后科研处副处长林慧博士和理工学院助理院长(科研)周艳教授分别介绍了学校的人才政策和理工学院的科研成果。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罗智泉教授致辞 罗智泉教授首先对所有的与会嘉宾及受邀学者表示欢迎,并对本次论坛能吸引近百位来自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感到衷心的喜悦。罗校长表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继承了香港中文大学优秀的学术理念与管理系统,旨在建成一座国际性的研究性大学。迄今大学已建成六个学院,共开设25个本科专业以及31个研究生项目,已培养超过10000名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极大地增强了学校立志建设成为一所国际性高层次研究性大学的信心。从建校至今,学校已吸纳超过500名国际知名的杰出学者,包括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两位图灵奖获得者,以及多位获得其它顶尖奖项的科研工作者。 翔龙鸣凤论坛蜕变于2018年及2021年成功举办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梧桐论坛。本系列论坛创办至今,共计超过160位杰出青年科研人员和知名教授受邀参与。最后罗校长表示,希望本届论坛能为参会的师生学者搭建学术交流,深化科研合作的平台,并祝愿论坛圆满成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教授致辞 随后,本届翔龙鸣凤科学论坛组委会主席、…

文章 | 2022-10-24
为表彰在师风师德与教育工作中表现优异的教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于2022年9月28日举行了2022年师风师德优秀奖暨深圳市教育优秀奖颁奖仪式。理工学院李玉田教授荣获2022年师风师德优秀奖。 李教授获奖后与我们分享到:“非常荣幸、非常激动能获得师风师德优秀奖,得到同学们和老师们的认可。得知获奖的时候感觉到非常的意外,我想这个奖不仅是颁给我个人的,也是颁给所有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育工作中的老师们,再次感谢大家! 在这里我分享一些个人感受吧:我是2017年底加入港中大(深圳),在此工作非常开心,尤其是在教学方面。因为我发现我校的学习氛围很好,同学们上课非常积极,所以教起课来也非常有劲头。记得2018年刚开设《偏微分方程》这门课时,那时候是我校第一届数学专业同学,一上课我就发现同学们的多元微积分基础薄弱,读起偏微分方程来有困难。我就决定利用周末的时间给大家补习这部分知识,我记得每个周六,上下午四个小时,一共讲了大概9到10个周末,给同学们补习了一遍这部分知识。我发现几乎所有班上的同学都积极参与了补课,进步很大。那届同学们最终升学都挺不错,拿了不少的offer,还有同学两年后回来告诉我读完硕士之后继续去攻读博士了,也有一位同学告诉我读了硕士后去到顶级投行工作,听到这些反馈我感到非常开心,因为非常有成就感。我认为作为老师最大的成就就是教出的学生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刚来学校之初,数学师资有限。我所能做的事情是尽自己最大努力,让我们的同学获得基本的训练,因此至今承担了8门不同的本科课程的教学任务。作为数学本科专业协调人,通常需要在其他老师教课任务定下来之后,剩余的课程就是我要教的。还记得2021年初,第一届海本同学的微积分基础有待提高,学校决定给这些同学补补课,我便立马答应下来。那个时候,时间急任务重,要4次课程覆盖所有微积分(二)的内容,而且我从未教过微积分课,所以只能通宵看Thomas的微积分,挑选作业题和测验题目,通过题目复习知识。由于平时工作忙,只好前一天晚上通宵准备这些内容,然后赶去上课。讲到这些,并非自矜其功,而是个人认为作为教书匠所应该要做到的底线,也就是尽自己的努力教好学生。这是我从一路受到的我的老师们的言传身教的影响,走到教师岗位的初衷。 我们是一所新的学校,创业不易。我了解到我们的老师在教学、科研、管理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文章 | 2022-10-24
日前,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最新发布2021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1),该榜分为两个榜单,分别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career-long impact)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single-year impact)榜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共26名全职教授荣登两榜,人数约占我院全职教职人员30%!入选学者数量再创新高! 入选教授分别有唐本忠教授、黄乃正教授、罗智泉教授、裴有康教授、帅志刚教授、唐叔贤教授、徐扬生教授、张瑞教授、朱世平教授、邹志刚教授、崔曙光教授、黄建伟教授、倪维明教授、王学锋教授、甘培润教授、李东教授、周艳教授、张纵辉教授、沈颖祺教授、许杰教授、张建辉教授、赵俊华教授、朱建教授、沈闓明教授、赵征教授、梁高琪教授。这表明我院学者在其各自领域的研究具备较高国际影响力,充分体现学院学科建设成效,为帮助增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影响力发挥着积极作用。 该排名由美国斯坦福大学John P.A. Ioannidis教授团队发表并由Elsevier旗下Mendeley Data发布。Ioannidis团队基于Scopus数据库,使用了一个综合六种引用指标的打分,通过对世界科学家和科学学科的标准化引文指标数据库的长期系统研究,从850多万名科学家里,涵盖文、理、工学科,包括了22个领域和176个子学科,考虑到不同子研究领域的差异,提供了衡量科学家长期科研表现的指标,力求更客观的反映学者的影响力。 其中,理工学院共有17位教授(唐本忠教授、罗智泉教授、裴有康教授、帅志刚教授、徐扬生教授、张瑞教授、朱世平教授、邹志刚教授、崔曙光教授、黄建伟教授、倪维明教授、王学锋教授、周艳教授、张纵辉教授、许杰教授、赵俊华教授、朱建教授)同时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榜单。 点击前往一览理工优秀师资简介

文章 | 2022-10-24
IEEE标准协会(IEEE Standards Association)于2022年9月30日正式发布了IEEE P2781国际标准“IEEE Guide for Load Modeling and Simulations for Power Systems”(电力系统负荷建模与仿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赵俊华教授和梁高琪教授团队作为IEEE P2781工作组重点参与成员,全程参与了该标准的起草、编制、修订等环节。该标准的正式发布加强了我国在电力负荷建模与仿真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主动权,提升了中国电力行业的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中国电力行业标准走向国际化做出积极贡献。 该标准的下载地址为: https://www.normadoc.com/german/ieee-p2781.html   【研究背景】 IEEE P2781标准由华南理工大学朱继忠教授和新南威尔士大学董朝阳教授牵头,国内外单位的71名电力领域专家合作,历时3年多完成。其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赵俊华教授和梁高琪教授带领的团队作为IEEE P2781工作组核心成员,为该标准的制定做出了卓越贡献。团队博士后赵焕博士、刘国龙博士以及在读博士生刘金洁也全程参与了该标准的编制与研讨工作。 在电力系统的仿真分析领域,负荷建模是一个被工程与学术界高度关注的课题和研究方向。随着电力电子、智能电网技术、需求侧管理和增加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发展,负荷建模在电力系统运行和规划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是一项在确保系统安全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和达到减排目标的重要方法。IEEE P2781标准是在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制定的,一改基于传统测量的方法,结合了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方法,通过物联网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在无需客户调查的情况下可实现对电表负荷的详细建模,是一种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规划的负荷建模新方法。同时,基于该标准,电力系统的碳排放强度以及碳计量的方法和结果将更加准确,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集成也将朝着更加稳定和经济化的方向发展。   【IEEE标准协会介绍】 IEEE Standards Association是世界领先的标准制定机构,隶属于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IEEE标准协会提供了一个全球开放的、…

活动 | 2022-10-19
The Schoo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committed to creating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to exchange ideas and explore cutting-edge research developments in various field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rting from 2021 fall, SSE will organize the "Weekly Colloquium" series of seminars every Friday from 1:30 to 2:30 pm. Each week, SSE will invite our faculty members and distinguished guest speakers from outside the University to conduct academic seminars.   All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are invited to join the weekly colloquium!   About the Colloquium   The speaker on October 21 is Prof. Chenye WU of SSE. The following is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lloquium.   Topic Learning for the Future Power Grid   Time 21 Oct, 2022 (Friday) 1:30 - 2:30 p.m.   Speaker Prof. Chenye WU…

文章 | 2022-10-17
2022年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 理工学院推荐优秀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初审名单公示   根据有关规定,经过资格初审环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现将符合推免资格人员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2022年10月17日至10月21日。公示期间如有疑问可通过来电、来函等方式向理工学院反映。 联系电话:0755-23519590 电子邮箱:sse@cuhk.edu.cn 反映情况和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反映人必须提供真实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以示负责。学院将对反映人和反映情况严格保密,对所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将认真进行调查核实。 序号 学号 姓名 1 119010340 吴心玥 2 119010235 牟明豪 3 119010066 方凌姝 4 119010413 苑凯 5 119010344 肖楠 6 119010014 陈泓昊 7 119010361 徐煊杨 8 119010322 王宇鹏 9 119010249 秦培然          …

文章 | 2022-10-15
摘要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的郑庆彬教授团队在复合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发表题为“Wrinkled, Cracked and Bridged Carbon Networks for Highly Sensitive and Stretchable Strain Sensors (doi.org/10.1016/j.compositesa.2022.107221)”的文章,报道了特殊褶皱裂缝结构的碳纳米材料薄膜制备的高性能柔性应力传感器,该期刊2021年的影响因子为9.463,JCR分区Q1。郑庆彬教授团队博士后刘丹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郑庆彬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本论文的主要合作者包括香港理工大学的沈曦教授及香港科技大学的Jang-Kyo Kim教授。   研究背景 包括石墨烯和单壁碳纳米管在内的碳纳米材料具有高导电性、高稳定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是制备柔性应力传感器的重要材料,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为了进一步提升基于碳纳米材料的柔性应力传感器性能,最直接有效的策略是通过结构设计如褶皱结构、裂缝结构、编织结构、网格结构、蛇形结构等,通过调控结构参数改变柔性应力传感器的应力分布和工作机理以提升灵敏度、拉伸性和稳定性。其中,褶皱结构可以显著提升传感器的拉伸性能但降低其灵敏度,而裂缝结构可以显著提升传感器的灵敏度但降低拉伸性能。因此,在之前的报道里,柔性应力传感器的拉伸性能和灵敏度很难通过褶皱和裂缝结构的设计同时得到显著的提升。 图1. 应力拉伸下形成的褶皱结构和裂缝结构   研究方法 本文受到自然界中“藕断丝连”的结构启发设计了基于氧化石墨烯/单壁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单壁碳纳米管连接的褶皱、裂缝结构,该结构结合了褶皱结构提升拉伸性能和裂缝结构提升灵敏度的优势,制备的柔性应力传感器展现出了高灵敏度(GF>2000),高可拉伸性(100%)和高稳定性(>1000 cycle)。通过拉伸过程的结构表征表明褶皱结构和连接结构赋予传感器超强的拉伸性能而规则有序的裂缝结构赋予传感器超高的灵敏度。通过建模进行机理分析显示实验结果和数据拟合结果高度符合,…

文章 | 2022-10-15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李镇教授领导的深度比特实验室(Deep Bit Lab)团队的论文"Let Images Give You More: Point Cloud Cross-Modal Training for Shape Analysis"被NeurIPS收录。   NeurIPS全称为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是机器学习领域的顶级会议,在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国际学术会议排名中,为人工智能领域的A类会议,在2022谷歌最新学术指标出中排名前十,NeurIPS是全球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最重要、最顶级的盛会,预计今年将吸引着超过近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参加。   论文地址: https://128.84.4.34/pdf/2210.04208 Github: https://github.com/ZhanHeshen/PointCMT   研究介绍   点云作为一种基本的三维表征方法,活跃在自动驾驶、机器人感知等多种任务上。尽管三维点云分析在进年来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基于单模态的点云表示学习正逐渐走向瓶颈 —— 点云虽具有丰富的几何信息,但本身是无序、无纹理以及稀疏的存在。为了获得具备更强辨识能力的表征,过去的工作常常引入额外的二维图像信息(例如纹理、颜色和阴影等),然而这类的方法严重增加模型的复杂性和计算量,且在应用场景中额外的二维信息往往是不存在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该工作提出了基于点云分析的跨模态知识蒸馏框架PointCMT,作为点云多模态表征学习的新范式。PointCMT仅需要在训练阶段使用额外的图像数据,并能有效提升模型的表征能力,在测试阶段中被强化的模型可以单模态部署。在PointCMT的训练范式下,仅使用非常早期的基线模型PointNet++便可以在ModelNet40数据集上达到最先进的水平(94.4%)。不仅如此,最近的最优方法(例如PointMLP等)依然可以被PointCMT有效提升。   作为全新的多模态学习范式,…

活动 | 2022-10-09
Dear All,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the tenth seminar of Long Feng Science Forum Seminar Series. It will be delivered by Prof. Zhi-Qin John XU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on October 10 (Monday). This seminar will discuss "Simple Implicit Regularizations in Deep Learning".     Seminar Information Date & Time: 9:00 - 10:00 am (Beijing Time), October 10 (Monday) Speaker: Prof. Zhi-Qin John XU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Host: Prof. Dong WA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Abstract Why do neural network models that look so complex usually generalize well? To understand this problem, we study deep learning training and find some simple implicit regularization effects. The first is the frequency principle that neural networks learn from low frequency to high frequency. In this presentation, I will show som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frequency principle. The second is the parameter…

文章 | 2022-10-01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方向本科生姚南君与林泽昕为第一作者的两篇论文分别被《IEEE计算社会系统汇刊》和IEEE多媒体信号处理国际研讨会接收。两篇论文均以区块链零知识证明游戏《黑暗森林》为研究对象,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社会与文化层面的观察分析。   会议/期刊简介 IEEE计算社会系统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 (IEEE TCSS)于2014年由IEEE System, Man, Cybernetics Society和IEEE Computer Society共同创刊。该期刊专注于从定量和计算的角度对社会系统进行建模、模拟、分析和理解等课题。内容涵盖社会计算、社会系统建模与仿真、社会网络动力学、社会智能与认知、社会系统设计与架构、社会文化建模与表现、计算行为建模及其应用等。目前,IEEE TCSS已被SCIE、EI、Scopus等国外数据库收录。2021年CiteScore排名来看,IEEE TCSS在“社会科学”学科类别排名居前3%;在“建模与模拟”学科类别排名居前5%;在“人机交互”学科排名居前16%。 IEEE多媒体信号处理国际研讨会(IEEE MMSP)由 IEEE 信号处理协会 (SPS) 多媒体信号处理技术委员会组织,旨在汇集对多媒体信号处理充满热情的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人员和从业者,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知识,交流思想,探索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网络。第 24届MMSP于2022年9 月 26 日至 28 日期间在线上举行。其中,Special Session: Web3.0元宇宙的多媒体与基础设施创新,为元宇宙的多媒体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及时发表他们最近的发现和成果的场所。内容包括用户生成的多媒体内容、多媒体工具包、NFT艺术品、区块链游戏等。IEEE MMSP在CORE计算机科学会议排名中被分为A类。   论文简介 即将收录在《IEEE计算社会系统汇刊》上的论文题为《Freedom and Restraint in Dark Forest: A Peek at Metaverse…

教职人员 | 2022-09-30
冀晓强教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研究助理教授,兼任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智能控制中心主任,并担任中国仿真学会智能物联专委会委员等。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能控制系统,主持多项科研及人才项目,至今在Automatica、IEEE/ASME T-Mech、T-ASE、Information Fusion、RA-L、CDC、ICRA等顶尖国际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特别是在非最小相位系统方面,是该领域全球范围内学习控制设计的推动者之一。他担任包括IEEE T-AC在内的多个顶级期刊及会议的审稿人、MECC副编辑、RCAR等国际会议领域主席,并于近期获得CINT优秀论文奖、ISUI最佳论文奖等。 冀教授带领的人工智能控制与决策实验室,是一个学科交叉平台,需要深度融合控制论、人工智能、机器人学、高性能计算、大数据等基础科学。

文章 | 2022-09-29
近日,理工学院林天麟教授团队在图像处理领域顶级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发表题为“Toward Better Accuracy-Efficiency Trade-Offs: Divide and Co-Training”的文章。 该工作首次在深度神经网络架构设计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切分和协同训练的神经网络学习系统设计方法,证明了在神经网络学习系统的设计中,单纯的增加神经网络的宽度或者深度并不是最优解,适时地增加网络的数目是更好的选择。该工作在学界常用的基准测试平台上实现了领先的效果。 论文链接: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9877850 代码链接: https://github.com/FreeformRobotics/Divide-and-Co-training   期刊介绍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是图像处理领域公认的顶级期刊之一,其影响因子达到了11,代表了图像处理领域先进的重大进展,要求论文在理论和工程效果上对图像处理及相关领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研究背景 在深度神经网络设计中,神经网络的宽度是其架构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一般而言,增加网络的宽度,网络的学习表征能力也会增强。然而,网络的学习表征能力并不是随着宽度的增加而线性增长的,当宽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网络的学习表征能力增长缓慢并趋于饱和(如图1)。 图1. 神经网络的分类精度随着宽度增加逐渐趋于饱和,但计算量却急剧增加 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增加网络的数目是比单纯增加网络宽度更优的选择,能够实现更好的精度与效率之间的权衡。为了论证我们的观点,我们将一个大网络切分成几个同等大小的小网络,并保证切分前后的参数总量大致相等,即每个小网络都有原来大网络的一部分参数量。切分的过程也发生在网络的一些正则化模块中。然后我们给这些小网络输入相同数据的多视角图片进行协同训练,协同训练的过程中小网络也能相互学习促进。最后,多个小网络的集成效果就能够超越单个大网络的效果,同时网络计算量和参数量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实际应用中,…

文章 | 2022-09-29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解碧野教授与香港大学研究者合作,在国际物理学期刊《Physical Review A》上以Letter形式发表题为“Photonic topological pump between chiral disclination states”的研究文章,解碧野教授和香港大学游欧波博士为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香港大学张霜教授为通讯作者。   研究背景 拓扑泵浦阐述了一种量子现象,即粒子可以通过一维势的缓慢循环变化来传输,而不需要额外的外部驱动电场或者磁场。著名的阿基米德螺旋杆(如图1所示)模拟了一种经典泵的现象,它可以通过转动管道内的螺旋形表面来抽水。与阿基米德螺旋杆不同的是,其通过转动过程连续泵水,而拓扑泵却以离散的方式产生,通过每次循环泵出可量化的粒子数。拓扑泵浦的实验研究推动了高维量子霍尔物理,弹性波与声波等研究方向的发展。 图1. 阿基米德螺旋杆   研究内容 本研究基于体-位错对应将拓扑泵浦的研究扩展到扭曲系统中,并表明量子化的拓扑泵浦不会被晶格畸变所破坏。 图2. C4畸变晶格模型与本征态   具体地,由图2所示,本研究通过改变C6对称晶格所形成的C4畸变晶格在保持其手性对称时,系统存在一对零能的chiral partner(如图2 h, g所示)。通过改变两套子格点上的位能差,和胞内与胞间耦合差来实现相空间的演化轨迹(如图3(b)所示),可看出其演化轨迹包围着相变点,从而证明其是拓扑泵浦特征。 图3. 拓扑泵的参数演化   本研究设计了两个畸变晶格所组成的结构(如图4(a)所示),我们发现通过如图3所示参数的演化,晶格右方缺陷手性为正的零能态泵浦到了左方的缺陷处手性为负的零能态。另外,为了避免左右核心泵送到对应缺陷处的两个核心(由于几何镜像对称导致的零能处四重简并),研究通过引入on-site energy来打破局域的手性对称(如图4(b)所示)。 图4. 非局域拓扑泵浦   最终本研究通过研究基于Volterra process实现的拓扑螺旋位错态依然可以实现拓扑泵浦现象,这是首次在扭曲晶格中证明存在拓扑泵浦现象。…

教职人员 | 2022-09-29
陈添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校长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于2014年获得北京大学学士学位,并于2018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2022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担任助理教授。陈教授于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CCS Chem.、ACS Nano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被引超过4000次,H-index为28。目前陈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1)开发具有原子精度的纳米材料,如金属纳米团簇和量子点;(2)理解与纳米材料相关的纳米化学;(3)利用人工智能手段辅助和加速纳米科学研究。

活动 | 2022-09-28
9月30日,理工学院赵征教授特别邀请北京大学博雅教授魏勋斌教授,为同学们带来题为“活体光学无创实时动态监测循环(肿瘤)细胞和荧光探针及纳米药物”学术讲座内容。 欢迎各位同学积极参与本次讲座,理工学院后续讲座分享将会及时发布于学院公众号,欢迎大家订阅分享!   讲座简介   时间:9月30日(周五),10:00 - 11:00 讲座主题:活体光学无创实时动态监测循环(肿瘤)细胞和荧光探针及纳米药物 讲座摘要:“在体流式细胞仪”结合实时高速荧光影像方法和体外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创新性地设计了柱面镜光学系统,实现了活体、实时、无损、定量检测循环系统内细胞群体,满足了现有影像技术所不能提供的对细胞定量和在体监测的需求。由于避免了抽血,该光学技术可长时间﹑连续地对同一活体的循环系统内细胞进行动态监测,不需要为获取数据而抽血或杀死动物,填补了该检测领域的空白。这项技术可用于循环肿瘤细胞的监测,适用于肿瘤等疾病的早期诊断,荧光探针及纳米药物的免抽血循环药代动力学分析,和血液细胞的免疫分析等。 主持人:赵征教授 地点:Teaching D 103教室   讲者简介 魏勋斌 北京大学博雅教授 国家杰青,SPI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Fellow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光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生物物理学博士,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后任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助理教授。2006年回国,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化学系教授。2011-2019年任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与MED-X研究院特聘教授,生物医疗仪器学科负责人。共发表NATURE、PNAS等SCI论文90余篇,他引4000余次。获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一项, 国内外发明专利十余项。现任北京大学跨学部生物医学工程系博雅教授,医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基金委医学部与信息学部会评专家。主要研究肿瘤的活体光学成像检测与细胞光学操纵技术及光疗老年痴呆症治疗。  

活动 | 2022-09-27
Dear All,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the ninth seminar of Long Feng Science Forum Seminar Series. It will be delivered by Prof. Liyao XIA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on September 29 (Thursday). This seminar will discuss the "Privacy-Preserving Machine Learning".   Seminar Information Time & Date: 3:00 - 4:00 pm, September 29 (Thursday) Speaker: Prof. Liyao XIA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is talk, I will introduce two recent works of my group in the area of privacy-preserving machine learning. The first work concerns with privacy-preserving split learning. In vanilla split learning, a neural network is split into different devices to train, thus risking the training data privacy. We novelly propose a patch shuffling scheme on transformers to preserve privacy, without sacrificing the overall model performance. A formal privacy guarantee is proved. We further introduce the batch shuffling and the spectral…

活动 | 2022-09-23
Dear All,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the eighth seminar of Long Feng Science Forum Seminar Series. It will be delivered by Prof. Braxton Osting (University of Utah) on September 26 (Monday). This seminar will discuss the "Archetypal Analysis".   Seminar Information   Time & Date: 9:00 - 10:00 am, September 26 (Monday) Host: Prof. Dong WA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Speaker: Prof. Braxton Osting, University of Utah Abstract:  Archetypal Analysis is an unsupervised learning method that uses a low-dimensional convex polytope to summarize multivariate data. For fixed k, the method finds a convex polytope with k vertices, called archetype points, such that the polytope is contained in the convex hull of the data and the mean squared distance between the data and the polytope is minimal. In this talk, I'll give an overview of Archetypal Analysis and discuss our recent results on consistency, a…

文章 | 2022-09-21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通信工程硕士项目(MSc.CE)是围绕通信工程领域开设的为期两年的全日制硕士项目。本项目涵盖5G和后5G通信与网络、无线通信、机器学习、物联网、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系统和分析处理等多种新兴热门技术领域知识,同时在每个学期均设立循序渐进的研究项目,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娴熟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实践当中,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与创新思维。毕业生将成为兼具行业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型复合人才,以开拓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实操技能快速适应瞬息万变的行业形势与市场需求。     01  培养模式 学习模式:全日制 学习语言:全英文 学习周期:两年,最长不超过三年 学分要求:39学分 学位授予:香港中文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报考流程:网上申请 — 入学考核 — 正式录取   02  专业优势   03  课程设置 必修课 随机过程 信息论和编码 通信系统的凸优化 无线通信 5G和后5G通信与网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公共课) 核心选修课 机器学习与智能通信   人工智能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 动态规划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 图像处理及计算机视觉 光纤通信与网络 网络协议与系统 网络经济学 大数据系统和系统处理 数据分析 网络编码理论 物联网 多天线无线通信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 分布式系统与并行计算 片上系统设计 密码学,信息安全与隐私 高斯过程在机器学习和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研究项目I 研究项目II 自然辨证法概论(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公共课)   04  申请流程 网上申请 https://pgapply.cuhk.edu.cn/ 申请人通过网申系统提交申请,上传材料。 资格审核 录取委员会审核申请人的学习背景、专业成绩、英语语言成绩、工作履历/科研经历(如有)等材料,以邮件形式向符合要求的申请人发出入学考核邀请。 入学考核 面试:…

活动 | 2022-09-20
偏微分方程在描述粒子和宇宙的运动、改变和演化方面起着基本作用,并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非线性的世界。偏微分方程的研究通常涉及分析、几何和拓扑的相互作用,这正是本研讨会的主题。 9月24-25日,本次研讨会活动将通过线上线下同步举办。受邀的演讲者参与了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工程领域的偏微分方程的前期探索,创建了描述尖峰、边界层、涡流、凝聚、爆破的定位和运动的数学理论,为经典分析、半经典分析和几何分析的现代发展做出了贡献。研讨会的报告将带来演讲者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观点,他们对未解决难题的困惑、期待和猜想,以及他们对数学研究的满腔热情。   会议信息 会议时间 9月24-25日,8:30-17:30 会议报名链接 https://tp.wjx.top/vm/eKqmGt4.aspx# 参与方式 线上与线下同步举办: 线下:行政楼W202&203 线上:Zoom线上会议(具体参会方式详见下文) 主办方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   会议日程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完整会议议程手册 具体参会方式 Zoom线上会议 Zoom会议号:7942446906 Zoom密码:PDE 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Zoom会议室 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参与会议直播互动   学校简介

活动 | 2022-09-20
Dear All,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the seventh seminar of Long Feng Science Forum Seminar Series. It will be delivered by Prof. Jiangchuan LIU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on September 21 (Wednesday). This seminar will discuss the "Towards Sustainable Edge and IoT: An Integral View from the Energy Perspective".   Seminar Information Time & Date: 11:00 am - 12:00 pm (Beijing Time), September 21 (Wednesday) Host: Prof. Fangxin WA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Speaker: Prof. Jiangchuan LIU,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Abstract:  While the modern power grid is known to be reliable in urban cities, it is not and probably will never be the case for remote areas, e.g., northern Canada or the Gobi Desert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view energy supply as an integral part of sustainable edge computing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both for maintaining their services and for protecting the sensitive…

文章 | 2022-09-19
通讯作者:唐本忠,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论文简介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研究方式也逐渐被传统基础科学领域所接纳。过去几十年来,分子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各种数据库蓬勃发展,由美国化学文摘社主导的Scifinder,英国剑桥大学主导的CSD,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导的Materials Project等大型全功能数据库已经成文现代分子科学和材料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聚集体科学试图建立一套完整的超越传统分子科学研究对象和尺度的研究范式,即不仅研究分子结构本身和宏观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分子的组织形式或者聚集方式对宏观性质的影响,亦研究分子结构和分子的组织形式或者聚集方式之间的联系。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则是聚集体科学的思维和逻辑在光物理化学领域的重要实用例证。 由于研究范式的差别,传统基于分子科学思维逻辑的化学和材料数据库在聚集体科学研究领域则遇到了一定的瓶颈。例如化学数据库往往单纯的将分子的化学结构和宏观物理化学性质做简单的链接,尤其是有机分子体系,对有机分子不同的聚集模式下展现的不同宏观性质的收录不足且缺乏统一的数据结构标准。综上所述,针对聚集体科学的研究模式,建立一个该领域的通用数据库则是迫在眉睫的。 近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发布了首个聚集体科学通用数据库ASBase,并上线了其首个对外公开版本。该数据库采用了“分子-聚集状态-宏观性质”这种数据录入格式,以现今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AIE领域的数据积累为基础,迄今已经收录了1000余条化合物近四万条文献实验数据。包含化合物本身的结构信息,在不同聚集状态下的光物理信息,理化性质以及应用潜力等。作者在文中详细介绍了数据库的数据储存结构,统计方式,使用方法,以及已经收录收据的组成情况和分布统计报告。同时,作者还给出了ASBase在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即从主要收录AIE材料扩展到收录任何聚集体科学相关的材料和化合物,并融入更简便的机器学习研究接口等。     以上研究论文以“ASBase: The universal database for aggregate science”为题发表于Aggregate期刊,论文第一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龚隽一博士,…

文章 | 2022-09-19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郑庆彬教授团队在国际碳材料顶级期刊《Carbon》上发表题为“Smart and Flexible CNTs@MXene Heterostructure-Decorated Cellulose Films with Excellent Electrothermal/Photothermal Conversion and EMI Shielding Performances”的研究文章,张银行博士和汪薇为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郑庆彬教授为通讯作者。   《Carbon》介绍 《Carbon》杂志是一个国际多学科平台,涵盖碳材料领域的科学进展,是国际碳材料领域顶级期刊,2021年期刊影响因子11.307,JCR分区Q1。   研究背景 在寒冷的环境中,借助柔性可穿戴式加热装置保持体温相对恒定,是确保人体热舒适和各项功能正常运行的关键。近年来,碳基电热膜因其发热效率高、安全性能突出、红外理疗效果优异而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电热膜逐渐被赋予了电磁屏蔽 (EMI)、光热和抗菌等多功能性能。这种多功能薄膜也是现代集成电子和军事、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等领域非常理想的产品。   研究内容 本研究采用双涂层技术制备了CNTs@MXene/纤维素薄膜。该方法有以下几个优点: (1)这是一种不产生有机污染物的绿色制造方法; (2)制备工艺简单, 易于批量生产; (3)在MXene层和CNT层之间形成异质结构层,有利于整体物理性能的提高。 图1. 多功能薄膜的制备方案   所制备的CNTs@MXene/CF具有出色的焦耳加热性能,包括快速响应时间(在20 s内),低驱动电压和长期耐用性。在400 mW/cm2的光照强度下,CNTs@MXene/CF复合材料的表面温度上升到105 ℃。此外,利用CNT-MXene异质结构和完整的层状MXene微结构,保留了连续的电子转移路径,CNTs@MXene/CF复合膜表现出出色的EMI屏蔽性能。该策略制备的多功能CNTs@MXene/CF复合膜在未来的治疗电子领域的个人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图2. 多功能薄膜的电热性能研究…

活动 | 2022-09-15
Dear All,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the fourth seminar of Long Feng Science Forum Seminar Series. It will be delivered by Prof. Jian Ping GONG (Hokkaido University) on September 14 (Wednesday). This seminar will discuss the "Toughening Soft Materials with Sacrificial Bonds".   Seminar Information Time & Date: 3:00 - 4:00 pm, September 14 (Wednesday) Host: Prof. Qi ZHA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Speaker: Prof. Jian Ping GONG, Hokkaido University Abstract:  Invention of the double network (DN) hydrogel in 2003 significantly modified the knowledge that hydrogels are weak materials. The extra-ordinary toughness of DN gels is a consequence of the internal fracture of the brittle network to dissipate significant amounts of energy under large deformation and the elasticity of the second network to maintain their original configurations after the deformation. Thus, the covalent bond of the brittle first network…

活动 | 2022-09-14
  2022年9月16日(周五) 下午4点     理工学院“院长面对面”本学期第一场座谈会 欢迎理工大一萌新前来围观吃瓜! 你想和理工学院院长聊的问题或者话题 都可以发到提问箱报名参与 我们给报名成功并现场参与座谈会的同学 准备了丰盛茶饮   报名提问箱请戳 有什么可以聊的 本次线上座谈会小编集重资邀请了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教授与吴辰晔教授来到活动现场回答大家的问题,畅所欲言之余也许你还可以从以下这些话题着手:   1► 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   # 高中老师说,大学是美好的开始,但是学长们又说,大一就是高四,我该怎么做? # 大学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和高中刷题完全不同...... # 在大学里,学业和爱情是相得益彰还是鱼和熊掌?   2► 社团活动   # 作为大一的萌新,我该不该参加社团活动? # 社团和学习如何兼顾?   3► 选专业   # 听说大一结束就要选专业了,有什么是现在开始可以去了解和准备的吗? # 选择困难症,搞钱和兴趣之间,难以抉择......   4► 纯八卦   # 唐院长是如何度过大一的? # 那时的院长,是一个文艺青年,还是理工宅男?

教职人员 | 2022-09-14
张建辉教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2),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5),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9)。 之后在法国CEA-Saclay、上海交通大学、德国雷根斯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加入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并于2020年起任教授。2022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副教授。 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微扰和非微扰量子色动力学(QCD),尤其是强子结构研究及其与电子-离子对撞机等高能对撞机上的现象学间的关联。他对发展应用于第一性原理格点QCD计算以及对撞机现象学的新方法也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