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就 | 理工学院两支学生队伍荣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2020年8月23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落下帷幕。我校理工学院首次组织2支本科队伍参加该比赛,并且双双作为华南区的代表队进入全国总决赛。经过激烈的角逐,两队最终斩获了RISC-V挑战杯的三等奖2项。
比赛简介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于2020年1月启动,共有12个企业杯赛方向,报名队伍超过2000支,参赛师生近7000人,参与高校逾220家,参赛规模同比去年显著增长。经过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北、西南六大分赛区选拔,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87所高校的289支队伍,约800人晋级全国总决赛。我校参加的RISC-V挑战杯要求参赛队伍使用指定的RISC-V系统分别搭建(项目1)智能无人车巡线与避障,以及(项目2)智能图像与数字识别。
我校参赛的3名2019级学生和2名2018级学生,在本次比赛上的不畏困难,努力拼搏的表现赢得了评委专家们和兄弟院校的高度认可。集成电路与芯片设计是我国最重要的学科领域之一,本次参赛为我校发展该领域的科研、教学以及学生竞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赛队伍简介
指导老师:理工学院潘文安教授
Light Chaser队
方文欣(电子信息工程)
林沐晗(电子信息工程)
UGV队
付泰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李易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郭耀泽(电子信息工程)
鸣谢:本次参赛获得理工学院Maker Lab(创新作坊)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Maker Lab的博士生助教牛冠冲同学和刘文杰同学以及智慧城市感知与通信实验室的张玮霖同学、罗世豪同学和肖子恒同学。

参赛学子分享

偶然看见学长在群里转发的赛事,令我产生了参赛的想法,然后就找到了和我一起奋战了这么多个月的队友。在参赛初期,我给潘教授写了邮件,希望他能够做我们的导师,潘教授非常负责地帮我们找了博士研究生做我们的mentor。在备赛的过程中,我们寻求了学校很多老师的帮助,他们也是我们完成赛事的重要条件。我很感激这段时间我和我队友做的一切,这是最宝贵的体验。

其实我们觉得,比赛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参赛前,作为大一的学生,我们的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都有欠缺。为了参加这个比赛,我们自学了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实操中见识的问题和收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经验是专业课学不到的。这也要感谢学院几位老师学长给我们的指点。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尽全力比赛,而不是为了得奖而比赛,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坚持到最后的比较重要的原因吧。


我们一开始是在偶然间找到了这个比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潘文安教授。在比赛的准备阶段,我们对于嵌入式系统都不熟悉,甚至对于能不能完赛都心里没底。但在TA刘文杰博士生和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分工协作,完成了初步的作品。之后,组内的同学们又分别提出了很多优化的想法。在充分讨论后,我们找到了最适合我们的方法。在优化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DNN模型训练的调参和对OpenCV库不熟悉等等。但最终,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查bug,完善了算法和硬件,使得识别速度比原来提高了十几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我认为比赛筹备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我们知识面的不足。我们参加的这个赛题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偏向硬件的FPGA电路设计、Verilog编程,到软件领域的Linux系统、OpenCV库、深度学习等等。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才能做到得心应手,而我们团队只有一名大一和两名大二学生,专业方向的知识储量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我们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在前期每人选取一个子课题进行深入学习,每周交流进度;最后将所有人的部分组合在一起,并集中解决剩下的困难。此外,对于过于复杂的几乎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学完的部分,我们就请求刘文杰学长的帮助,或是寻找开源项目直接使用。总之,我们团队能在短时间内填补大量知识空白,完成比赛要求的所有内容,这是我们做的不错的地方。
这次比赛的经历是我们的宝贵经验,我认识到,只有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灵活运用知识,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只有精益求精的准备和预演,才能打破墨菲定律,在赛场上发挥出全部实力。

我们小组可以闯入全国总决赛并拿到三等奖也要感谢理工学院给我们的帮助。在刚刚开始报名的时候,学院便十分支持我们的工作,给我们小组买了两块nexys video开发板让我们研究与学习。疫情期间准备比赛,学校也非常支持我们,根据相关规定批准我们小组回校进行工作。学校还为我们提供了场地和其他设备资源给我们小组,我们得以高效的进行比赛的各项筹备工作。



指导教师简介

潘文安教授
理工学院副教授
潘文安教授先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筑波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并分别获得工学学士,硕士以及哲学博士学位。他于2006年至200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在求学期间,获得了日本政府文部省,香港政府尤德爵士纪念基金以及香港裘槎基金的慷慨支持。
潘教授于2015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长期在世界500强公司科研机构包括华为(美国),三菱(波士顿)和 索尼(东京)从事前沿科研工作。潘教授现在的研究方向包括智慧物联网以及机器学习在通信和卫星遥感领域的应用。他担任港中大(深圳)-中科辰新卫星通信与遥感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2020-2025)以及深圳市物联网智能系统与无线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