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主站
English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致辞
    • 学院手册
    • 学院视频
    • 联系我们
  • 学院资讯
    • 学院新闻
    • 学院简报
    • “师说”教授专访
    • 最新公告
  • 教育教学
    • 本科专业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 金融工程(与经管学院、数据科学学院联合开办)
      • 直博班
      • 直硕班
      • 本硕连读精英班(翔龙鸣凤班)
      • 2+2双主修
      • 教务Q&A
    • 授课型硕士项目
      • 通信工程理学硕士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理学硕士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
      • 集成电路与系统理学硕士
      • 金融数学理学硕士
      •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员硕士(兼读制)
    • 研究型硕博项目
      • 数学硕士-博士
      • 物理学硕士-博士
      • 化学硕士-博士
      •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
      • 能源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硕士-博士
      •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博士
  • 师资力量
    • 教职人员
    • 研究人员
  • 学术科研
    • 科研领域
    • 实验室
    • 科研速递
    • 学术活动
      • 翔龙鸣凤科学论坛
      • 活动预告
      • 活动回顾
    • 材料表征与制备中心
  • 理工学生
    • 学生活动
    • 学生成就
    • 学生风采
    • 学生社团
    • 创新作坊
      • 关于我们
      • 设备列表
      • 创意点子
  • 职业发展
    • 关于我们
    • 职业手册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交流交换项目
      • 联合培养项目
    • 升学与就业活动
      • 最新动态
      • 行业分享
      • 求职工作坊
      • 升学工作坊
    • 升学就业咨询平台
    • 校友录
  • 人才招聘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致辞
    • 学院手册
    • 学院视频
    • 联系我们
  • 学院资讯
    • 学院新闻
    • 学院简报
    • “师说”教授专访
    • 最新公告
  • 教育教学
    • 本科专业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 金融工程(与经管学院、数据科学学院联合开办)
      • 直博班
      • 直硕班
      • 本硕连读精英班(翔龙鸣凤班)
      • 2+2双主修
      • 教务Q&A
    • 授课型硕士项目
      • 通信工程理学硕士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理学硕士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
      • 集成电路与系统理学硕士
      • 金融数学理学硕士
      •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员硕士(兼读制)
    • 研究型硕博项目
      • 数学硕士-博士
      • 物理学硕士-博士
      • 化学硕士-博士
      •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
      • 能源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硕士-博士
      •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博士
  • 师资力量
    • 教职人员
    • 研究人员
  • 学术科研
    • 科研领域
    • 实验室
    • 科研速递
    • 学术活动
      • 翔龙鸣凤科学论坛
      • 活动预告
      • 活动回顾
    • 材料表征与制备中心
  • 理工学生
    • 学生活动
    • 学生成就
    • 学生风采
    • 学生社团
    • 创新作坊
      • 关于我们
      • 设备列表
      • 创意点子
  • 职业发展
    • 关于我们
    • 职业手册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交流交换项目
      • 联合培养项目
    • 升学与就业活动
      • 最新动态
      • 行业分享
      • 求职工作坊
      • 升学工作坊
    • 升学就业咨询平台
    • 校友录
  • 人才招聘
返回主站
English

面包屑

  • 首页
  • 学院资讯
  • “师说”教授专访
  • 师说 | 蔡玮教授:解锁未知,探索无限

师说 | 蔡玮教授:解锁未知,探索无限

2023-07-31 “师说”教授专访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理工学院特推出“师说”系列专访,对学院教授进行访谈,请他们分享自己的成长奋斗历程及对专业领域的见解,表达他们对教学的热爱、对科研的执著,激励理工学子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本期师说邀请到蔡玮教授来畅谈他的成长历程和对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科的理解与看法。

 

教授简介

蔡玮教授200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软件工程系,2011年获韩国首尔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硕士,2016年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并于2016年至2018年期间在该校担任博士后研究员。求学期间曾赴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台湾中研院等科研院所从事访问研究工作。

蔡玮教授于2018年8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担任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加密社群实验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纯白矩阵虚拟空间联合实验室主任。他的研究兴趣主要包括元宇宙、区块链、游戏、人机交互、社会计算等,目前已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100余篇论文,荣获6次最佳论文奖。他是现任ACM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Cloud Computing、IEEE科技纵览(Spectrum中文版)的编委,ACM NOSSDAV’23共同程序主席、ACM MM’23领域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人机交互专委会、计算艺术分会执行委员。

 

探索世界新领域

元宇宙的发展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业界对于元宇宙的概念和具体内容的认知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作为计算机工程方向的研究者、理工学院元宇宙研究的代表人物,蔡玮教授分享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在区块链上构建去中心化世界,支持大家在元宇宙中平等地“生活”。而元宇宙本质上是关于数字世界所有概念和技术的结合,是去中心化社会的一个载体,他介绍和元宇宙概念强相关的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去中心化系统,目前比较成熟的应用是去中心化金融和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当然,“数字孪生”也是元宇宙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蔡教授也认同虚实结合以促进社会福利的思路,并带领团队设计开发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元宇宙模型,若之后行业内有新的动向或方法,他希望可以在此模型内进行尝试。

谈及元宇宙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蔡教授表示这仍然是目前元宇宙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目前很多相关论文已经对未来元宇宙世界进行了多方的探索,包括如何通过元宇宙来降低人际之间的沟通成本,但一切皆有可能,关于元宇宙的优化设计及应用还在持续探索中。

蔡玮教授(右一)在香港出席IEEE SmartComp 2014最佳论文颁奖典礼

 

蔡玮教授访问中国台湾中研院期间留影

 

蔡玮教授于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工作期间留影

 

凭热爱乘风起

蔡教授分享自己在高考报志愿时就很明确想要学习计算机专业,纯粹是出于兴趣。在之后的学习研究中,他涉足过多个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方向,从一开始的网络多媒体和云计算领域,到目前的去中心化系统和数字经济,初心不变。蔡教授选择回国并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被学校国际化的氛围,自由的研究平台,质量优秀的生源所吸引,他可以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并深耕元宇宙领域。蔡教授实验室内学生的背景多样,例如经济学、社会学、金融学、美术等,研究方向也比较交叉,包括用博弈论的方法通过数学运算,从底层开始推导整个社群的机制设计;包括Web3生态方面,用大数据来探索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包括用计算机多媒体和人机交互领域的方法构建工具或系统去服务整个行业,例如在元宇宙内设计一些虚拟现实游戏,帮助老人缓解孤独感等。蔡教授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中不断思考和突破,他的团队开发的每款“游戏”或系统基本上都会有一个学术亮点,关注在学术领域的创新。

蔡玮教授在悉尼参加IEEE ICC2014会议

 

蔡玮教授在加拿大温哥华Squamish山顶留影 

 

积硅步至千里

“要不断扩充知识面,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主动解锁未知的领域,探索新的可能”,是蔡教授给学生的建议。因为目前大多数行业的迭代速度很快,在实际工作中也会一直有新的问题出现,这时主动去探索并寻找解决方法是最重要的。这不仅需要强大的自学能力和积累起来的知识,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自信心和执行力,相信自己有能力并可以一鼓作气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相关推荐

师说 | 与诺奖同频:听钱琦教授解码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交叉应用

师说 | 靳羽华教授: 敢于“跨界” 用科技改变未来
师说 | 智慧能源的跨界探索:吴辰晔教授与AI+能源的未来之路
关注我们
发现我们
  • 校园地图 联系方式 工作机会
探索更多
  • 招生办 教务处 学术交流处 科研处 图书馆
传媒聚焦
  • 学院新闻
版权所有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