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主站
English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致辞
    • 学院手册
    • 学院视频
    • 联系我们
  • 学院资讯
    • 学院新闻
    • 学院简报
    • “师说”教授专访
    • 最新公告
  • 教育教学
    • 本科专业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 金融工程(与经管学院、数据科学学院联合开办)
      • 直博班
      • 直硕班
      • 本硕连读精英班(翔龙鸣凤班)
      • 2+2双主修
      • 教务Q&A
    • 授课型硕士项目
      • 通信工程理学硕士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理学硕士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
      • 集成电路与系统理学硕士
      • 金融数学理学硕士
      •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员硕士(兼读制)
    • 研究型硕博项目
      • 数学硕士-博士
      • 物理学硕士-博士
      • 化学硕士-博士
      •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
      • 能源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硕士-博士
      •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博士
  • 师资力量
    • 教职人员
    • 研究人员
  • 学术科研
    • 科研领域
    • 实验室
    • 科研速递
    • 学术活动
      • 翔龙鸣凤科学论坛
      • 活动预告
      • 活动回顾
    • 材料表征与制备中心
  • 理工学生
    • 学生活动
    • 学生成就
    • 学生风采
    • 学生社团
    • 创新作坊
      • 关于我们
      • 设备列表
      • 创意点子
  • 职业发展
    • 关于我们
    • 职业手册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交流交换项目
      • 联合培养项目
    • 升学与就业活动
      • 最新动态
      • 行业分享
      • 求职工作坊
      • 升学工作坊
    • 升学就业咨询平台
    • 校友录
  • 人才招聘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致辞
    • 学院手册
    • 学院视频
    • 联系我们
  • 学院资讯
    • 学院新闻
    • 学院简报
    • “师说”教授专访
    • 最新公告
  • 教育教学
    • 本科专业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 金融工程(与经管学院、数据科学学院联合开办)
      • 直博班
      • 直硕班
      • 本硕连读精英班(翔龙鸣凤班)
      • 2+2双主修
      • 教务Q&A
    • 授课型硕士项目
      • 通信工程理学硕士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理学硕士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
      • 集成电路与系统理学硕士
      • 金融数学理学硕士
      •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员硕士(兼读制)
    • 研究型硕博项目
      • 数学硕士-博士
      • 物理学硕士-博士
      • 化学硕士-博士
      •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
      • 能源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硕士-博士
      •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博士
  • 师资力量
    • 教职人员
    • 研究人员
  • 学术科研
    • 科研领域
    • 实验室
    • 科研速递
    • 学术活动
      • 翔龙鸣凤科学论坛
      • 活动预告
      • 活动回顾
    • 材料表征与制备中心
  • 理工学生
    • 学生活动
    • 学生成就
    • 学生风采
    • 学生社团
    • 创新作坊
      • 关于我们
      • 设备列表
      • 创意点子
  • 职业发展
    • 关于我们
    • 职业手册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交流交换项目
      • 联合培养项目
    • 升学与就业活动
      • 最新动态
      • 行业分享
      • 求职工作坊
      • 升学工作坊
    • 升学就业咨询平台
    • 校友录
  • 人才招聘
返回主站
English

面包屑

  • 首页
  • 学院资讯
  • “师说”教授专访
  • 师说 | 张祺教授:发现材料世界的真善美

师说 | 张祺教授:发现材料世界的真善美

2024-05-11 “师说”教授专访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理工学院特推出“师说”系列专访,对学院教授进行访谈,请他们分享自己的成长奋斗历程及对专业领域的见解,表达他们对教学的热爱,激励理工学子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本期师说邀请到张祺教授来畅谈他的成长历程和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解与看法。

 

教授简介

张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校长青年学者。中山大学本科,浙江大学博士,加拿大 McMaster大学博士后。2018年3月起任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研究方向:聚合物产品工程、智能高分子、高性能粘接材料等。在Nat. Commun.、Adv. Mat.、Adv. Funct. Mater.、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Macromolecules等高分子材料相关国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拥有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2项,授权美国专利3项。担任深圳市先进材料产品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深圳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技术总监。入选“未来化工学者”(2021年)、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2年度)。

 

基于自身,行稳致远

在被问及为什么选择材料科学与工程时,张祺教授笑着说:“高中时考虑到自身数学、化学成绩不错,再加上老师的推荐,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化工专业”。张祺教授认为,化学、化工和材料专业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他稳扎稳打,在之后的升学研读中,逐步明确了智能材料相关的研究方向。张祺教授及其团队潜心研究,不断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努力研发诸如湿度、温度响应的新型材料,赋予材料不同的“感觉神经”,同时探索和拓展新材料在新兴产业中的应用,而港中大(深圳)这个年轻的学校可以为新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空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可以跟学校一同成长,也是张教授选择来到港中大(深圳)的原因之一。

张祺教授攻读博士期间访问芝加哥

 

张祺教授(右)在博士后期间与世界聚合反应工程之父Prof. Archie Hamielec合影

 

领域互联,敢想敢做

张祺教授认为,材料相关专业未来选择范围广,可与多个学科互联,若是学生未来选择进一步升学,自身的道路不会受限。材料与生物医学相交融,可以进修生物医用材料相关专业;材料与计算机专业的融合,则可以研读诸如计算机芯片制造相关专业,也可以转入与AI相关的专业。若是学生未来选择进入业界工作,就业前景也是十分明朗,例如制造业、电池行业、车企、半导体等行业。张教授指出,材料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应用中侧重点不同,前者更看重新材料对于科学技术的推动,而后者会更关注新材料的经济效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他鼓励学生们做到三“要”:先“想要”,树立好目标,接着提升自己,让自己具备“能要”的能力,最后成功“要到”自己所想,有所收获。

张祺教授于2023年夏访问德国Dresden

 

聚沙成塔,功到渠成

在被问及对如今材料专业被戏称为“天坑”的看法时,张祺教授表示材料专业是重要的民生专业,是支撑整个社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专业,社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学习,重要的是积淀自身的底蕴,突破难关,功到渠成。对于张教授来说,材料专业的魅力可以用“真,善,美”三字总结。“真”在于其与实际应用挂钩,为脚踏实地;“善”在于其能与多学科交叉,可互联万物;“美”在于决定材料特性的微观结构神秘独特,如上帝指纹。张教授认为,材料专业应用广、上限高。如今,国家特别重视新材料相关研究,并大力支持其发展。同时,材料专业对节能减排相关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可期。

张祺教授(右二)向香港前特首林郑月娥介绍科研进展

 

辛勤耕耘终有果,付出努力换丰收。专业并非只有“热门”与“非热门”的评判,在社会发展中,每个专业都各有所长。张祺教授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开阔眼界,敢想敢做,不惧困难,在各自的领域缔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相关推荐

师说 | 刘杨教授:跨界 “方程式”

师说 | 与诺奖同频:听钱琦教授解码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交叉应用
师说 | 靳羽华教授: 敢于“跨界” 用科技改变未来
关注我们
发现我们
  • 校园地图 联系方式 工作机会
探索更多
  • 招生办 教务处 学术交流处 科研处 图书馆
传媒聚焦
  • 学院新闻
版权所有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