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对话图灵奖得主John Edward Hopcroft教授:“院长面对面”特别版 & 教职工专场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杰出教授、理工学院的重要成员,图灵奖得主John Edward Hopcroft(约翰·爱德华·霍普克罗夫特)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系列精彩活动。
作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泰斗,Hopcroft教授做客“大师讲堂”,以渊博的学识和数十年的科研积淀启迪师生思维;作为满怀热忱的教育家,他对话师生,以睿智洞见分享见解。从学术讲座到互动研讨,Hopcroft教授展现出世界级学者的学术造诣与教育理念,为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启发与思考。
一、院长面对面特别版:对话图灵奖得主,共探科研原动力
理工学院“院长面对面”活动致力于搭建学生与院长零距离交流的桥梁。4月23日晚,John Edward Hopcroft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与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院士共话学术前沿,吸引了近50名学生参与。
活动由理工学院院务主任方奕森老师主持,两位学者就“科学研究的原动力”这一主题与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活动中既有对学术前沿问题的严谨剖析,展现出浓厚的学术氛围;也穿插着轻松幽默的互动,拉近了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

Hopcroft教授(中)分享科研历程
智慧碰撞:从科研初心到AI未来
01.突破科研瓶颈的秘诀
面对同学提出的“当在未知领域开疆拓土时,如何保持探索的热情”这一问题,Hopcroft教授结合他数十年科研经历,强调了“保持好奇心”的重要性,指出这是科研道路上持之以恒的动力源泉。
02.跨学科融合,激发创新火花
当被问及“计算机科学与材料科学如何碰撞出创新火花”时,唐院长用聚集体科学数据库举例:聚集体科学数据库(Aggregate Science Database, ASBase)是计算机科学与材料科学深度协同的典型范例。我们以化合物光谱数据为核心搭建的智能平台,本质上是在构建两个学科的“对话桥梁”,材料科学家贡献专业知识和实验数据,计算机科学家则进行大数据处理和AI模型建立。
以前材料学家设计新分子像“拆盲盒”,全凭经验试错,费时费力合成,最后可能白忙一场。现在依托类似ASBase的智能数据库,我们通过机器学习解析平台上的数万条分子光谱数据,训练能够对化合物发光行为进行预判的模型。材料学家设计新结构时,先用这个模型筛选出高潜力方案,再针对性开展实验。这种“数据驱动研发”模式,让试错成本降低,助力新型AIE材料研发。
03.人工智能的下一站
对于人工智能(AI)发展趋势、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前沿话题,Hopcroft教授和唐院长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与在场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并分享了极具启发的见解。

Hopcroft教授与学生的互动现场
“热爱你所做的事,这是学习、工作和科研中最珍贵的品质!”尽管研究领域不同,Hopcroft教授和唐院长不约而同地道出了这一心得。活动中,他们妙语连珠,金句频出,风趣的谈吐和睿智的见解不断引发在场学生的笑声和掌声。

“院长面对面”活动合影
二、教职工专场:共探教育真谛
4月24日下午,Hopcroft教授与大学教职工们进行了深度座谈,聚焦于教育的核心议题。他强调,教师最重要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发现真正热爱的事物,这一观点引发了在场教职工的共鸣与思考。
此外,Hopcroft教授还分享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他回忆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与普林斯顿大学结缘。这个看似不经意的选择,却成就了计算机教育领域的一段佳话。他感慨道:人生充满关键节点,有时勇敢尝试未知,会开启意想不到的精彩篇章。

Hopcroft教授与教职工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