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 ScholarGPS 2024全球前0.05%顶尖学者榜单揭晓,理工学院共4位教授上榜!
近日,国际学术机构ScholarGPS发布了2024全球前0.05%顶尖学者榜单,该榜单分为“终身榜单”(Highly Ranked Scholar - Lifetime)和“近五年榜单”(Highly Ranked Scholar - Prior 5 Years)两个类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唐本忠教授、崔曙光教授、帅志刚教授和邹志刚教授凭借在各自学术领域的深耕与积淀,以及长期钻研取得的科研成果入选!其中,唐本忠教授和邹志刚教授同时入选“终身榜单”和“近五年榜单”。
终身榜单 | 近五年榜单 |
唐本忠教授 | 唐本忠教授 |
邹志刚教授 | 崔曙光教授 |
帅志刚教授 | |
邹志刚教授 |
ScholarGPS汇集了全球各学科领域3000多万名学者的信息档案以及海量论文、专利、书籍大数据资源。应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其他数据科学技术,对学者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数)、影响力(引用次数,已排除自引)和论文质量三项指数进行综合分析,对全球超过3000万学者和55000家机构在各个领域、学科和专业方面(14个领域、177个学科及超过35万个专业)的卓越表现进行排名。
榜单链接:https://scholargps.com/highly-ranked-scholars
入选教授简介
唐本忠教授

近五年榜单:
- 全球顶尖学者第21位
- 化学学科排名全球第2位
- 聚集诱导发光专业排名全球第1位
终身榜单:
- 全球顶尖学者第423位
- 化学学科排名全球第65位
- 聚集诱导发光专业排名全球第1位
唐本忠教授于1982年和1988年先后获华南理工大学学士学位和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曾在日本NEOS公司中央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2021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工作。2009年和2020年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21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担任理工学院院长、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已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总引用超218,000次,h因子为204。在学术会议上作了500多场邀请报告,拥有100多项授权专利。现任德国Wiley出版社发行的Aggregate《聚集体》杂志主编以及20多家科学期刊顾问、编委或客座编辑。
主要从事材料科学,高分子化学和生物医学诊疗等研究。在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这一化学和材料前沿领域取得了原创性成果,是AIE概念的提出者和AIE研究的引领者。
2014年至今连续当选材料和化学双领域“高被引科学家”。2007年获Croucher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奖,2014年获Khwarizmi国际奖,2015年获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1年获Nano Today国际科学奖,2023年获Biomaterials全球影响力奖,2024年获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
崔曙光教授

近五年榜单:全球顶尖学者第669位 ·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科排名全球第101位
崔曙光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全球高被引学者,IEEE Fellow,深圳市杰出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入选人,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成员。崔教授于2005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UC Davis等多所美国大学任教至讲座教授。2018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后担任理工学院执行院长、校长学勤讲座教授、深圳市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院长、港中大(深圳)-京东集团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广东省未来智联网络重点实验室主任。崔教授当前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通信网络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他已在国际一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超400篇论文,曾担任多个IEEE国际会议的主席和程序委员会主席,IEEE旗舰期刊的指导委员会成员、主席,IEEE无线技术委员会的主席。他在2012年获得IEEE信号处理协会最佳论文奖,2013年当选IEEE Fellow,2014年入选IEEE通信协会杰出讲师、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ScienceWatch全球最具影响力科学家名单。崔教授在2020至2022年还获得IEEE ICC最佳论文奖,IEEE ICIP最佳论文列表,IEEE GLOBECOM最佳论文奖,中国ICT创新应用奖,IEEE WCNC最佳论文奖,CCF Chinagraph首个图形开源数据集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在2023年,崔教授获得IEEE马可尼最佳论文奖,IEEE WTC无线技术成就奖,并当选新一届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CCF-A核心期刊)主编,是中国大陆工作的学者首次担任。在2024年,崔教授荣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4年度通信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帅志刚教授

近五年榜单:全球顶尖学者第4691位 · 化学学科排名全球第481位
帅志刚教授于1983年在中山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暨南大学物理系硕士,1989年复旦大学物理系博士,之后在比利时蒙斯大学从事博士后与研究科学家工作。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2年1月起入职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5月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2022年7月入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担任“校长学勤讲座教授”。2023年任理工学院副院长(科研)。帅志刚的研究方向为复杂体系的(含时)密度矩阵重正化群理论、分子聚集体的激发态与有机发光、有机/聚合物材料中载流子的传输与能源转换、以及分子体系的量子计算。他的课题组开发的MOMAP计算化学软件已经获得了商业化应用。共发表论文460余篇,专著5本,H因子96。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以及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影响力榜单。
2012年获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科学奖,2018年获法国化学会“法-中”讲座奖,2020年获北京市科技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21年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
2008年当选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并于2018年至2023年出任副院长。2009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1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2013年当选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当选世界理论计算化学家协会(WATOC)科学理事。2023年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执委。2018年和2022年连续两次当选为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
邹志刚教授

近五年榜单:
- 全球顶尖学者第1942位
- 物理学学科排名全球第69位
终身榜单:
- 全球顶尖学者第4609位
- 物理学学科排名全球第305位
邹志刚教授,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两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功能材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光化学及光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总装备部“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负责人,中央军委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带教导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站科学技术实验科学委员会和太空探索实验科学委员会共同主席,江苏延长桑莱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创始人。兼任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日本电气通信大学特任教授和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NIMS)客座研究员。现任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方面研究,在新一代光催化材料等能源与环境材料的设计理论、核心制备和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原创性的成果。在Nature、Phys. Rev. Lett.、Adv.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Energ. Environ. Sci.等一流国际期刊发表SCI科学论文750余篇,他引39000余次,h因子95,连续7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连续3年获评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称号。获中国发明专利100余项、美国专利1项、日本专利2项,50余项发明专利已成功进行产业化转化,技术转让费达1亿6千万元。以第一完成人获2012年、2020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及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以第一完成人获第4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及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大学特别奖,201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