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AI赋能理工”—— 国际人工智能论坛平行论坛圆满落幕
“AI赋能理工 Al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论坛概述
2025年2月13日,“AI赋能理工”——国际人工智能论坛平行论坛圆满落幕。为了庆祝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大学隆重举办了国际人工智能论坛。作为论坛的重要分会,理工学院特别策划了一场展现AI与理工学科深度“卷积运算”的专题论坛。
本次论坛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主办,特邀香港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院胡祥恩院长、清华大学张强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俊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庞龙刚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叶涛教授,以及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林天麟教授、俞江帆教授等顶尖学者出席,与百余位参会嘉宾共探人工智能与理工学科深度融合的前沿成果。
论坛聚焦人工智能与物理、化学、新能源、机器人等领域的交叉创新,议题涵盖核物质状态方程研究、机器化学家开发、锂键化学驱动的电池技术突破、智能机器人应用及边缘端AI运算优化等热点方向,充分展现了AI技术赋能理工学科发展的广阔前景。

参会人员合照

与会嘉宾合照
本次论坛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执行副院长肖博文教授、助理院长吴辰晔教授,以及周凯教授、李维唐教授共同主持。论坛伊始,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院士发表开幕致辞。
唐院士指出,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Science for AI”,这与同年诺贝尔化学奖的“AI for Science”形成完美呼应,彰显了人工智能与理工学科的深度融合。理工学院在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深厚底蕴,为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工程实践方面,理工学院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机器人、计算机视觉、智能能源等领域。学院的工程团队与众多企业开展合作,相关应用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更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世界,理工学院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持续推动AI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执行副院长肖博文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院长(学院发展)吴辰晔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周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李维唐教授
报告回顾 | 知名学者分享前沿AI技术
01 华中师范大学 庞龙刚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庞龙刚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的庞龙刚教授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与核物质状态方程”的报告。他将贝叶斯分析和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高能核物理,开发了CLVisc 3+1维相对论流体力学程序,对核物质高温区的状态方程进行了探索,研究了强子物质到夸克物质的crossover和一阶相变。使用深度学习和自动微分技术构建了强耦合核物质的准粒子气体模型并扩展到有限重子化学势区域,为核物质状态方程研究结合机器学习探索了新的研究范式。
0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江俊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江俊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江俊教授带来了题为“理实迭代学习的机器化学家探索”的报告。面对真实化学体系研究常常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他从理论大数据建立可调预训练模型,通过机器人生成大量高质实验数据做迁移学习,快速迭代产生“理实交融”的模型,并开发了中科大机器化学家平台,实现远程调度、人机协同与精准实验。
03 清华大学 张强教授

清华大学 张强教授
清华大学的张强教授带来了题为“锂键化学和人工智能启发的电池创新技术”的报告。他提到能源转型中锂电池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提出了电池中锂键的概念,锂键能帮助电极材料充分发挥能源存储性能。该研究团队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解液数据库,可结合AI大语言模型筛选,加速研发具有实用价值的电解液。
04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理工学院林天麟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理工学院林天麟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的林天麟教授带来了题为“智能变形通用机器人技术”的报告,分享了其团队在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成果。报告从机械智能、感知智能和具身智能三个方面展开,重点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的一种创新设计——通过磁体与球体的组合,实现了模块化机器人在三维空间中的自由连接与重构。展示了近、中、远三阶段的分布式协作感知方法,解决了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定位与感知的挑战。报告还介绍了基于学习的构型设计及协作方法,提升了机器人在复杂任务中的决策能力与适应性,为机器人高效执行多样化任务提供了新思路。
05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理工学院俞江帆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理工学院俞江帆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的俞江帆教授带来了题为“新一代智能医疗平台:微型机器人”的报告。俞教授首先总结了目前医疗机器人的特点和未来微型化、柔性化、智能化、灵巧化的发展趋势,前瞻了小型化医疗机器人对医疗领域的变革,归纳了微型机器人在靶向递送、微纳尺度手术、介入手术等方面的应用。俞教授进一步介绍了团队在微型机器人领域的开拓性工作和进展,包括微型机器人设计与精准驱控,微纳机器人集群自动控制,以及磁驱动微型机器人的生物医学应用三个方面。最后俞教授展望了AI智能技术赋能的微型机器人辅助精准医疗的未来。
06 南方科技大学 叶涛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 叶涛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的叶涛教授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运算在边缘端的加速与优化”的报告。叶涛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专用加速芯片将成为破局关键——针对神经网络的并行运算和数据调用特点,从三大核心维度实现能效跃升:自定义指令集架构提高计算效率并减少内存数据冗余调用、优化计算逻辑压缩复杂度、创新电路设计实现模拟计算和类脑计算。人工智能加速芯片使神经网络大模型计算成本和功耗降低,提供可持续的算力解决方案。
会场讨论 | 从科研到产业化的深度探索




与会嘉宾现场讨论
在讨论环节,学者们围绕科研团队建设、实验安全、产业化转化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论坛的闭幕环节,理工学院副院长(科研)帅志刚教授对所有嘉宾的精彩分享表示了感谢,并强调了人工智能对理工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他提到,师生们应紧跟AI发展的步伐,充分结合AI与科研,推动学科创新,为理工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动力。

理工学院副院长(科研)帅志刚教授
此次论坛汇聚了众多学者与专家的智慧,不仅为大家展示了AI技术在科研和产业化转化中的广泛应用,还提供了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洞察。从人工智能驱动的能源革新,到微型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每一场报告都让大家对AI赋能未来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