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主站
English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致辞
    • 学院手册
    • 学院视频
    • 联系我们
  • 学院资讯
    • 学院新闻
    • 学院简报
    • “师说”教授专访
    • 最新公告
  • 教育教学
    • 本科专业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 金融工程(与经管学院、数据科学学院联合开办)
      • 香港中文大学特别交流学习计划
      • 双主修项目
      • 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3+2直硕项目(哥大班)
      • 本硕连读精英班(翔龙鸣凤班)
      • 直硕计划
      • 直博班
      • 教务Q&A
    • 理学硕士项目
      • 通信工程理学硕士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理学硕士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
      • 集成电路与系统理学硕士
      • 金融数学理学硕士
      •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员硕士(兼读制)
    • 研究型硕博项目
      • 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能源科学与工程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师资力量
    • 教职人员
    • 研究人员
  • 学术科研
    • 科研领域
    • 实验室
    • 科研速递
    • 学术活动
      • 翔龙鸣凤科学论坛
      • 活动预告
      • 活动回顾
    • 材料表征与制备中心
  • 理工学生
    • 学生活动
    • 学生成就
    • 学生风采
    • 学生社团
    • 创新作坊
      • 关于我们
      • 设备列表
      • 创意点子
  • 职业发展
    • 关于我们
    • 职业手册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交流交换项目
      • 联合培养项目
    • 升学与就业活动
      • 最新动态
      • 行业分享
      • 求职工作坊
      • 升学工作坊
    • 升学就业咨询平台
    • 校友录
  • 人才招聘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致辞
    • 学院手册
    • 学院视频
    • 联系我们
  • 学院资讯
    • 学院新闻
    • 学院简报
    • “师说”教授专访
    • 最新公告
  • 教育教学
    • 本科专业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 金融工程(与经管学院、数据科学学院联合开办)
      • 香港中文大学特别交流学习计划
      • 双主修项目
      • 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3+2直硕项目(哥大班)
      • 本硕连读精英班(翔龙鸣凤班)
      • 直硕计划
      • 直博班
      • 教务Q&A
    • 理学硕士项目
      • 通信工程理学硕士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理学硕士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
      • 集成电路与系统理学硕士
      • 金融数学理学硕士
      •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员硕士(兼读制)
    • 研究型硕博项目
      • 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能源科学与工程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师资力量
    • 教职人员
    • 研究人员
  • 学术科研
    • 科研领域
    • 实验室
    • 科研速递
    • 学术活动
      • 翔龙鸣凤科学论坛
      • 活动预告
      • 活动回顾
    • 材料表征与制备中心
  • 理工学生
    • 学生活动
    • 学生成就
    • 学生风采
    • 学生社团
    • 创新作坊
      • 关于我们
      • 设备列表
      • 创意点子
  • 职业发展
    • 关于我们
    • 职业手册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交流交换项目
      • 联合培养项目
    • 升学与就业活动
      • 最新动态
      • 行业分享
      • 求职工作坊
      • 升学工作坊
    • 升学就业咨询平台
    • 校友录
  • 人才招聘
返回主站
English

面包屑

  • 首页
  • 理工学生
  • 学生风采
  • 校友归来 | 吕懿惟:安全织梦者,与机器人未来的对话

校友归来 | 吕懿惟:安全织梦者,与机器人未来的对话

2024-07-03 学子风采

校友归来 | 吕懿惟:安全织梦者,与机器人未来的对话

 

当岁月的车轮轻轻驶过,那些曾在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度过青春岁月的校友们带着时光的赠礼,回到了这个充满回忆和梦想开始的地方。校友归来,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重聚,更是为了和大家一起分享变化,交流所学,为自己的梦想蓄力。

近期,理工学院2019届校友吕懿惟重回校园,并为大家带来了“Enabling Provable Safety for Robot Autonomy”讲座分享。

 

吕懿惟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2019届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为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毕业生

现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博士五年级在读

 

吕懿惟同学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2019届本科校友,本科期间就读于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为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目前,她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攻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博士项目,师从John Dolan教授。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多机器人系统的安全控制与人机交互问题,应用领域包括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保证等。她的研究已多次在国际知名会议与Workshop中获得或被提名为最佳论文奖与最佳学生论文奖。

 

讲座回顾

 

吕懿惟同学在讲座分享中

  

理工学院钱辉环教授(第一排右二)、吕懿惟(第一排右三)及各位同学讲座结束后留影

 

题目:Enabling Provable Safety for Robot Autonomy

本次研讨会中,吕懿惟主要介绍了如何为机器人自动化提供可被理论证明的安全性保证。其中,她谈到了在不同条件下机器人可能会受到的挑战,这些挑战可能会对机器人安全性造成的影响,以及我们关于如何更好地设计机器人的控制与决策系统,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安全运行的一些思考。

 

校友访谈

1.为什么选择去卡耐基梅隆大学研究当前的方向

选择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的最大原因是我的导师。在我读本科时,徐校长曾经告诉我,读博士(PhD)一定要选择一位好导师。他将博士学生和导师的关系形容为一种“academic marriage(学术婚姻)”。如果两个人的性格不合、行事方式不同,很容易产生冲突,更不用说需要一起度过未来漫长的五到七年时间。

我现在的导师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人,他支持和鼓励学生。我们已经彼此熟悉并认可对方。因此,我认为有他作为我的导师,继续攻读博士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安全感的选择。

吕懿惟在横滨参加ICRA 2024与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师生合影,从左四到左七分别为林天麟教授,黄锐教授,俞江帆教授,孙正隆教授。

 

2.结合你本科毕业之后的求学经历,你认为母校带给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是它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包容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很早就开始理解diversity(多样性)的重要性,并且深刻体会到人的价值是不能仅仅通过单一和刻板的标准来衡量的。这种认识让我学会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3.给学弟学妹的寄语

“用心体验,活在当下”,这是我的生活哲学,我也希望能与大家共勉。无论我们身处校园还是将来的职场,我都祝愿大家能够保持一颗赤诚之心,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4.毕业五年后重返校园,学校有哪些变化?

最大的感慨是校园的全新面貌与办学规模。19年毕业时的校园还没有田径场,现在连医学院和音乐学院都在建设中了,整个校园的规模扩大了许多。除此之外,我也很惊喜地发现校园伙食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最让我感动的是,虽然学校变化很大,但校园依然保留着我们当年熟悉的那种温馨和亲切感,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在回学校的几天中带着朋友参观了大学校园,拜访各位老师与好友,重返书院追忆大学生活,全都是非常美妙的回忆。

 

吕懿惟拍摄于图书馆

 

5.今年是母校十周年,请给母校送上你的祝福

作为大学最早几届毕业生之一,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与母校共同成长,见证了她这些年的蓬勃发展。在此,我要向母校送上最诚挚的祝福:十周年生日快乐!

过去十年,母校在学术研究、师资力量和校园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校友,我为她的进步感到无比自豪。我衷心希望母校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开放和进取的精神,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人才。

在校庆十周年之际,我祝愿母校的未来更加辉煌,像一棵参天大树般茁壮成长,不断追求卓越。同时,我也希望我们这些校友能够经常回校,不仅是为了重温旧时光,更是为了见证母校的每一次辉煌,为她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一起期待,一起见证,母校更加灿烂的明天!

 

在充满生机的校园,青春的火焰一直燃烧,激励着每一代学子勇往直前,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让我们共同欢迎校友的归来,重温共同的青春记忆,一起见证那永不褪色的青春力量。

 

相关推荐

人生不设限·毕业季 | 王丁扬:热爱是青春的长明灯火

人生不设限·毕业季 | 朱新源:试错铺路,探索成光
人生不设限·毕业季 | 谢子钰:在人潮与心潮之间锚定自我刻度
关注我们
发现我们
  • 校园地图 联系方式 工作机会
探索更多
  • 招生办 教务处 学术交流处 科研处 图书馆
传媒聚焦
  • 学院新闻
版权所有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