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翔龙鸣凤科学论坛研讨会系列之化学中的轨道相互作用
5月25日至26日,翔龙鸣凤科学论坛之化学中的轨道相互作用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办,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们汇聚一堂,根据各自在理论化学及合成化学领域的丰富研究经历探讨了分子轨道(MO)理论的各种运用,展示了轨道相互作用在化学领域的重要指导作用。
与会嘉宾合影
开幕式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院长(科研) 帅志刚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院长(科研)帅志刚教授发表会议致辞,热烈欢迎各位专家教授莅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进行学术交流。帅院长介绍了理工学院的学术与科研情况,重点提到了学生的培养情况。最后,他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 朱军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朱军教授在会议上介绍了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初衷,即理工学院希望为各位专家学者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他强调了分子轨道理论在化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希望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验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化学的蓬勃发展。最后,他祝愿所有与会专家学者,对事业和生活保持初心,保持好奇,保持热爱。
研讨会回顾
大会报告
北京大学 席振峰院士
北京大学的席振峰院士带来了题为“氮气的活化与转化——直接以氮气为氮源的合成化学”的报告。他讲述了为什么做氮气活化这方面的工作并强调了其在合成化学中的重要性,并与在场嘉宾探讨了首例稀土金属促进的从氮气不经过氨直接合成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工作。
香港科技大学 林振阳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的林振阳教授带来了题为“Fragment Aligned Molecular Orbital (FAMO) Analysis: An Innovative Tool for Analyzing Chemical Bonding”的报告。他分享了自己在分子轨道领域几十年的探索经历,从LMO、NBO等轨道引申到PIO以及FAMO, 讲述了其数学原理,并应用到具体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和反应机理研究。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 侯召民教授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的侯召民教授带来了题为“Breaking Dinitrogen and Aromatic Rings at Titanium Hydride Frameworks”的报告。他介绍了氮气活化及官能团化的一些工作, 讲述了钛金属氢簇打开苯环和活化氮气的反应机制,并指出了目前氮气活化面临的挑战——从计量反应到催化转化的转变,并对本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强调理论计算不仅可以诠释实验结果,更应在理论预测和设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特邀报告
在特邀报告环节,清华大学李隽教授(Lewis Electron-Pair (LEP) Model Revisited)、南方科技大学夏海平教授(Carborin-全新的金属有机芳香体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刘国生教授(基于自由基调控的烃类分子精准转化)、南开大学崔春明教授(Reactivity of NHB-Substituted Disilyne and Related Anions)、清华大学赵亮教授(Structural Evolution of Organometallic Cluster Species in Gold-catalyzed Reactions)、厦门大学曹泽星教授(Chemical Bonding and Construction of Functional Motifs of Catalytic and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邓亮教授(低配位低价态后过渡金属配合物化学)、郑州大学蓝宇教授(偶联反应中的电性调控机制)带来了非常精彩的报告。
邀请报告
在邀请报告环节,清华大学的焦雷教授、南京大学的梁勇教授、南京大学的朱从青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丘子杰教授、厦门大学的张弘教授、中山大学的柯卓锋教授、浙江大学的洪鑫教授、深圳大学的王政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张健全教授、南开大学的彭谦教授、汕头大学的李明德教授、汕头大学的党丽教授、南开大学的孙忠明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薛小松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李健斌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叶生发教授、厦门大学的苏培峰教授、山东大学的陆刚教授、中南大学的吴淋琳教授共19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