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主站
English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致辞
    • 学院手册
    • 学院视频
    • 联系我们
  • 学院资讯
    • 学院新闻
    • 学院简报
    • “师说”教授专访
    • 最新公告
  • 教育教学
    • 本科专业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 金融工程(与经管学院、数据科学学院联合开办)
      • 香港中文大学特别交流学习计划
      • 双主修项目
      • 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3+2直硕项目(哥大班)
      • 本硕连读精英班(翔龙鸣凤班)
      • 直硕计划
      • 直博班
      • 教务Q&A
    • 理学硕士项目
      • 通信工程理学硕士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理学硕士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
      • 集成电路与系统理学硕士
      • 金融数学理学硕士
      •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员硕士(兼读制)
    • 研究型硕博项目
      • 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能源科学与工程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师资力量
    • 教职人员
    • 研究人员
  • 学术科研
    • 科研领域
    • 实验室
    • 科研速递
    • 学术活动
      • 翔龙鸣凤科学论坛
      • 活动预告
      • 活动回顾
    • 材料表征与制备中心
  • 理工学生
    • 学生活动
    • 学生成就
    • 学生风采
    • 学生社团
    • 创新作坊
      • 关于我们
      • 设备列表
      • 创意点子
  • 职业发展
    • 关于我们
    • 职业手册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交流交换项目
      • 联合培养项目
    • 升学与就业活动
      • 最新动态
      • 行业分享
      • 求职工作坊
      • 升学工作坊
    • 升学就业咨询平台
    • 校友录
  • 人才招聘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致辞
    • 学院手册
    • 学院视频
    • 联系我们
  • 学院资讯
    • 学院新闻
    • 学院简报
    • “师说”教授专访
    • 最新公告
  • 教育教学
    • 本科专业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 金融工程(与经管学院、数据科学学院联合开办)
      • 香港中文大学特别交流学习计划
      • 双主修项目
      • 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3+2直硕项目(哥大班)
      • 本硕连读精英班(翔龙鸣凤班)
      • 直硕计划
      • 直博班
      • 教务Q&A
    • 理学硕士项目
      • 通信工程理学硕士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理学硕士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
      • 集成电路与系统理学硕士
      • 金融数学理学硕士
      •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员硕士(兼读制)
    • 研究型硕博项目
      • 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能源科学与工程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师资力量
    • 教职人员
    • 研究人员
  • 学术科研
    • 科研领域
    • 实验室
    • 科研速递
    • 学术活动
      • 翔龙鸣凤科学论坛
      • 活动预告
      • 活动回顾
    • 材料表征与制备中心
  • 理工学生
    • 学生活动
    • 学生成就
    • 学生风采
    • 学生社团
    • 创新作坊
      • 关于我们
      • 设备列表
      • 创意点子
  • 职业发展
    • 关于我们
    • 职业手册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交流交换项目
      • 联合培养项目
    • 升学与就业活动
      • 最新动态
      • 行业分享
      • 求职工作坊
      • 升学工作坊
    • 升学就业咨询平台
    • 校友录
  • 人才招聘
返回主站
English

面包屑

  • 首页
  • 职业发展
  • 校友录
  • 相遇在未来・访谈录|理工校友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下)

相遇在未来・访谈录|理工校友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下)

2023-06-06 校友录

  本期理工学院“相遇在未来・访谈录”为大家邀请到了就读于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三位校友,他们将结合自身经验与大家分享学习方法及毕业后的经历与感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想对学弟学妹说的话吧!

 

周曼琪

理工学院2019届毕业生

逸夫书院

1.你觉得大学生活给你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港中大(深圳)便是授我以渔。大学生活不仅教会了我专业知识、人文学识,还拓宽了我的眼界,教会了我如何思考。港中大(深圳)让我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了知识的寻找者。知识的海洋是无穷尽的,能得到获取知识的思维和方式是我大学生活最大的收获。

2.本科期间你是怎么安排课余活动的呢?你当时是怎样平衡学习,生活的呢?

学习的时候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周末和放假就可以没有负担的好好玩耍了。一般我会优先弄懂课堂内容,然后写完作业,之后再完成一些科研需要的东西。在完成自己制定的一些目标后,我经常会和朋友出去大吃大喝。有时候在一个环境里待太久也会厌烦,当我觉得学习效率低的时候会去学校后山或者附近走走、骑骑自行车,亲近自然风景也可以很好的缓解我的焦虑。

3. 如何尽快适应国外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阶段?

个人感觉港中大(深圳)的学习模式(比如课堂模式、作业模式)和国外的学习模式比较相近,在学习模式上我感觉可以很快适应。多去Office Hour见见Teaching Assistant(教学助理)和教授能更快地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多和同学课上课后交流能更快的融入当地新环境。

4.你对学弟学妹有什么想说的话呢?

港中大(深圳)不仅有着优质的教学质量,还有温暖的人文关怀。感谢母校为我提供了如此棒的平台,期待学弟学妹们站在母校的肩膀上走的更高更远。

 

隋昊臣

理工学院2019届毕业生

学勤书院

1.在港中大(深圳)四年学习过程中印象较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最深的事情是有机会在大一大二就接触到了实验室做科研。对于当时才完成大一学业的我们来说, 其实对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还是非常懵懂的。但学校给了我们本科生这样的机会, 在当时就已经有不少实验室可以供我们选择, 比如机器人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诺奖生物医学实验室。通过在实验室的学习, 我们第一次学会通过论文去了解和接触每个领域最前沿的技术, 也可以参与实验室中不同的项目来实践各种新的想法和一些理论。这不仅增长了我们的见识, 也加深了我们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更细致理解。学校能给我们这样的机会是非常难得和宝贵的。

2.你觉得大学生活给你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我觉得最大的改变就是拥有了更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争取机会的能力。在初高中阶段的学习中, 我们更多时候是等着老师分配任务,然后按部就班地完成即可。但是到了大学, 并没有人会给我们设计任何计划和方案, 全部事情都要靠自己。

首先一点是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大学生活中, 存在非常多的诱惑让大家分心。这个时候就要学会自主安排和计划, 有不懂的和有想法的时候可以直接在Office Hour去和教授们交流。要学会自己往前推进学习进度, 并合理分配不同课程的学习时间。

第二点是自我争取机会的能力,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 我们学校会给本科生许多做科研、进实验室的机会, 也会有不少校企合作去公司实习的机会。但是这些机会并不是完全送到面前的, 需要自己去主动发现和寻找。可以主动去和教授们交流,寻找一些进他们实验室的机会, 也可以主动联系学校老师去询问一些公司合作的实习机会。另外,当有一些比赛出现的时候,也可以主动去积极参与和争取。这些机会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提升, 而寻找机会的能力也会在日后帮到大家很多。

3.你已经从UMich毕业进入职场了,能否简单介绍你目前的工作单位、岗位和工作内容?

我在UMich同时取得了两个硕士学位,分别是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和Data Science(数据科学)。我之前对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机器学习工程师)、Data Scientist(数据科学家)、Software Engineer(软件工程师)这几个岗位都很感兴趣。最终通过实习、科研、比赛对每个方向进行尝试之后,我最后选择了Software Engineer的职业方向。目前是在VMware做Software Engineer。主要工作内容是为整个公司建立从产品到客户、从本地到云端的混合云架构平台,维持现有平台的稳定性并持续开发新功能。总结来说偏向于Backend Infrastructure Services(后端基础设施服务)。

4.你认为用人单位比较看重毕业生哪些方面的素质,作为在校生应该如何提高这些素质呢?

首先是扎实的基本功, 需要对自己从事的领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一些实践经验。对于公司里已有的产品和项目能快速理解和使用, 对于公司里新开发的项目和功能能快速跟上进度, 快速上手。这一点在学校中首先就是好好完成自己的各个课程, 然后抽出时间在假期做一些实习和科研来提升自己的理解和见识。

沟通能力也非常重要。在美国的职场中, 我们需要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 对于组里已有的项目和产品,有不懂的地方要积极提问, 积极和组里的组员进行交流,而不能不懂也不问。其次对于组里交给我们的新任务, 一旦出现有问题的地方, 一定要及时提出来和大家沟通讨论, 不能自己单纯埋头干活。在学校中, 我们要多参与一些presentation, 并且多在小组合作中发言、讨论和管理, 要学会去辩论和思考。

5.你觉得在求职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你是如何克服的?

首先,找工作要有耐心。在找工作准备的过程中, 我们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收集各种资料来为面试做准备。这个过程中我们更需要踏踏实实地把所有事情都准备好,不能着急。其次,当投递了几百份简历之后, 不一定能很快收到面试, 这个时候不能灰心, 要继续坚持投递简历并做好一切面试的准备。

第二,找工作不要太受周围人的影响。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每个人的进度都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能很早找到工作, 有些人则需要很久的时间。当身边的人比我们提早拿到一些心仪offer的时候,别在此时被影响心态, 而应该多去取取经, 和朋友们组队讨论面试经验, 为自己接下来的面试做更好的准备。

6.你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想说的话呢?

利用自己本科和硕士的时间多去尝试不同方向不同领域, 最终确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当我们刚刚开始大学生活的时候, 其实不太清楚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可能容易因为所听到的或见到的而随大流去喜欢一些东西。这个时候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 列出自己所有想从事和感兴趣的方向和职业, 通过争取一些实习机会、加入实验室做科研、参加一些网上或官方举办的大型比赛, 去一个一个地尝试它们。比如我当初对很多方向都感兴趣, 我通过在公司实习了解了金融统计方面和软件开发方面的应用, 通过Kaggle比赛了解了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方面的应用, 通过实验室科研了解了生物统计方面的应用, 最终确定了自己对于软件开发的兴趣爱好点。

所以大家在本科期间要多花时间去尝试不同的领域和方向, 很多兴趣爱好是只有当你去真正尝试和体验了才会发现和确定的。

 

石岚

理工学院2019届毕业生

学勤书院

1.本科期间你是怎么安排课余活动的呢?你当时是怎样平衡学习,生活的呢?

我一般会跟朋友在休息时间约着看看电影,在学校散散步,或者探索一下学校附近好吃的小餐馆。平衡学习和生活我感觉就是靠制定时间计划表,把每天规划要完成的事情尽量完成,不要拖延。

2.毕业后为什么选择继续升学呢?

首先是一直对留学有憧憬吧,想去更高的平台看看,拓宽自己的视野。这其实也是我本科选择港中大(深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有更多的机会升学深造。其次是就业环境,继续升学感觉能让自己在之后求职时更有竞争力。最后,身边的同学、朋友大多从大二下学期就开始在准备留学申请之类的,所以感觉在这样的氛围下升学就是一个挺自然普遍的选择。

3.如何尽快适应国外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阶段?

其实我觉得学习环境跟在港中大(深圳)差不多,不管是上课、与教授的交流,还是小组作业、research等,所以适应起来还挺容易的。

4.你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想说的话呢?

大一不要太贪玩。本科的时候可以早点开始做research,对之后升学会很有帮助。也希望学弟学妹们享受大学生活,不要总是太有压力,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本期院校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也译作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于1817年建校,是密歇根大学系统的旗舰校区。作为美国的学术重镇,密西根大学拥有全美最高的科研预算、浓厚的学术气氛、优良的师资以及顶尖的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工学院和文理学院。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名列2023年U.S. News美国最佳大学排名第25位。2022年福布斯美国大学排行榜第25位。

 

相关推荐

相遇在未来 | 理工校友兰海翔解码“双校培养”

学长对你说|21级吴冠霖:学会规划,明确方向;开放主动,拥抱生活
相遇在未来・访谈录|理工校友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中)
关注我们
发现我们
  • 校园地图 联系方式 工作机会
探索更多
  • 招生办 教务处 学术交流处 科研处 图书馆
传媒聚焦
  • 学院新闻
版权所有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