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在未来・访谈录|理工校友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上)
本期理工学院“相遇在未来・访谈录”为大家邀请到了就读于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三位校友,他们将结合自身经验与大家分享学习方法及毕业后的经历与感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想对学弟学妹说的话吧!
叶子涵
2022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祥波书院
1.在港中大(深圳)四年学习过程中印象较深的一件事。
在考完 Physics Chemistry 的那个下午,从诚道楼阴暗的室内考场走出来,深圳刺眼的太阳照得我有些晕眩。繁忙的一个学期结束了,恍如隔世,只有包里的计算器和cheeting paper能证明前几晚复习熬的大夜。脑子里还盘旋着似懂非懂的薛定谔方程解法,一回头,上一秒还在严肃监考的许家辉教授领着我们十来个人浩浩荡荡从学校走出来去CocoPark喝早茶,边走边问我们考得怎么样,好像朋友那样亲切随意。这个场景我能记得无比清晰,其一大概是因为那天阳光真的很炫目,Physics Chemistry真的很难;其二应该是因为非常想念和感谢学术态度严谨谦逊,对学生慷慨亲切,亦师亦友的许教授。教完这一门课不久许教授就退休了,校园里再也没有和我大聊热播韩剧剧情和车银优的神颜教授了。
2.你觉得大学生活给你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大学生活让我从一个“只会学习”的人变成了拥有很多兴趣爱好并能够享受生活的人。起初我以一种高三的状态进入到大学生活里,试图将课堂上的知识全部吸收,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预习、复习和作业上。这种学习方式看似努力,其实是不加思考的盲从。既然大家都说GPA很重要,那就努力学好了。我从没有问过自己把GPA刷高之后该如何?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现在学习的课程对我未来的道路有帮助吗?从不偏科,成绩优异可以是优点。但把所有精力都花在达成这一件事情上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我常常希望把目前在做的事情做到最好,为一切选择留有余地,然而到了真正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却又无从下手。大三那一年需要决定是毕业工作,读专业型硕士,还是学术型硕士。这个困惑让我感到茫然无措。在认识和交往了各位优秀的朋友和老师之后,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发现我缺乏了批判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课堂上的内容只是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课堂外的广阔天地我还没有踏足,各种可能性都没有尝试过,怎么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呢?随波逐流,把一切人认为正确的事做得好很难,但向内自省,发掘自己真实的向往,为自己做选择更难。我开始慢慢改变自己的理念,把一部分时间花在哲学、兴趣爱好、感知生活和构思未来上,由自己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而不要把教学大纲奉为圭臬。
3.本科期间你是怎么安排课余活动的呢?你当时是怎样平衡学习,生活的呢?
我的课余生活不算丰富。在还能自由进出校园的日子里,我一个月会看两次音乐现场。演出一般都在周五,晚上五点出发,在市中心吃个饭看完演出回到宿舍已经是凌晨。我非常满足于这样的安排,雷打不动,会做出一切努力为周五晚上空出时间。校园里的课余生活包括为同学们提供朋辈心理辅导,周末会安排游泳、健身或瑜伽,这些都穿插在学习生活之间,算是心理和身体上的休息和调剂。
4.本科毕业后为什么选择继续升学呢?
在刚进入大学时,一位同学的一番话就在我心中扎根了。那是徐校长在参加的一场座谈会上,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说他认为出国之必要在于看看学术的顶峰在哪里。在本科做了三年学术之后,我深感赞同。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做出了还算不小的努力,那就要用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就像登山者总会以登上珠穆朗玛峰为目标一样,就算无法做出圆满的成绩,也要亲身体验一下最高水平的学术环境。
5.能否给我们谈谈研究生的课堂和港中大(深圳)的课堂有什么不同?
研究生课堂内容针对性更强,门槛更广。以我在安娜堡的体验来看,同班同学的背景十分多样,有理工科,有人文,有商科,有在职,也有工作了一阵之后再读研的,大家相聚在此各有各的目标和需求。研究生的课堂给大家提供了入门级和应用级的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大家各取所需。有人可以将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有人可以借此经历转行,有人可以建立人脉,有人可以借由教授的课题进入学术界,做更深的研究。
6.如何尽快适应国外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阶段?
单纯从课堂环境而言,在港中大(深圳)打下的基础让我完全能够适应这里的学习强度和学习模式。无论是师生关系、教学模式还是考核模式,都不需要磨合过渡就能很自然地适应。在安娜堡学习生活了一个学期,我认为这里的学习节奏比本科要慢一些。因为这里的大部分研究生并非全职,他们在下课后或兼职打工,或有正式工作。困难的地方在于安排课堂外的时间,如若自己不争取,很可能到研究生生涯结束时仅仅是拿到一张毕业证,迷茫地进行下一次人生选择。
这样的环境让我开始思考我的生涯规划。要适应这个新的人生阶段,更要明确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利用好身边的资源,调动自发能动性,才能不浪费在这里的宝贵时光。想要树立和完成课堂外的目标,社交很重要,而英语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社交质量。我在学期初的时候积极联系意向教授,成功争取到了一个课题,并把发表这篇论文作为我的研究生生涯短期目标。而长期目标的探索注定是艰难的,可以和有工作经历的同学聊天,和课题组的博士们师兄师姐聊天,参加校友职业的分享会等来帮助自己确立长期目标。在研究生这个阶段,要有成为社会人的觉悟和准备,你为未来做出的每一个小小的努力都算数。
7.你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想说的话呢?
港中大(深圳)的本科经历已经为学弟学妹们进入海外顶级学府打好了基础,选择升学的学弟学妹们只要放心大胆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就够了。但就像进入港中大(深圳)只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一样,被研究生梦校录取也只是另一个全新的开始。焦虑和迷茫是柳暗花明的必经之途。不要被结果定义,自己去定义自己。
8.你对母校未来发展方面有什么期待?
希望母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大一第一个学期我所遇见的老师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经受过最优秀的教育且富有知识、抱负、人格魅力的人是怎样的。大学课堂上教授的质量可以说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对每位学子的一生都会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样希望母校保持住现代自由的校风,让书院成为鼓励学生自由发展的沃土而非沦落为限制学生生活习惯的住所。
最后,期待母校能够举办更多类似校外导师辅导、职业分享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尽早开始生涯规划,探索更多可能性。
刘柏含
2022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祥波书院
1.大学生活给你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看待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感受到人生不同的可能性。我觉得通识教育挺好的,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并且训练发散思维。
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发现了坚持以及自律的可贵,踏实打好基本功很重要。既要灵活,也要踏实。
从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到演讲时自信不怯场;从不敢去尝试新鲜事物,到敢于去争取机会和试错,敢于表现自己。大学里很多机会是要主动去争取的,港中大(深圳)也是有很多机会的,得到机会后也需要珍惜机会。
2.你觉得大学四年最精彩的是什么?遗憾的又是什么?
精彩的一点是在这里遇到了一些有趣的教授,比如Mario Huang(黄俊波)教授。上课的时候感受到了他们对数学的热爱以及对于教学的热情,他们将这种精神和正能量传递给我们,所以课上大家都感觉十分快乐。同时,我也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同学,与他们交谈收获良多。
我觉得比较遗憾的一点是自己当时不太成熟,有段时间比较懒散,沉迷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面,没有打牢自己的课业基础,也没有对未来做规划,把申请任务一直拖到大三暑假和大四。申请的时候也没有去职场实习的经历,一方面不太利于美研的申请,另一方面也错过了一些成长锻炼的机会。那个时候很多事情堆在一起,使我感到迷茫,内心也比较浮躁不宁静。此外,因为疫情的原因没有去交流交换,也是有些遗憾的。
3. 本科期间你是怎么安排课余活动的呢?你当时是怎样平衡学习、生活的呢?
大学可以自由分配的时间很多,我参加了一些义工活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社会服务,这让我觉得充实并有价值。学校经常会举办一些活动或者讲座,我也选择了一些感兴趣的去参加。我的兴趣很多但泛而不精,其中接触大自然和锻炼身体是一直在坚持的,它们使我头脑更清醒、内心更加宁静。
我觉得任务时间表里,可以把学业和课余实践活动(比如小组讨论、朋友聚餐、运动打球、面试等有固定时间的活动)标出来,自由时间和作业DDL划出来,其余时间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课业知识和完成任务。适当安排课余活动有助于提升学习时的专注力和效率。我是比较内向的人,所以适当独处或者与家人和亲密朋友沟通也可以给我能量。
4. 能否给我们谈谈研究生的课堂和港中大(深圳)的课堂有什么不同?
相比于港中大(深圳),这边有许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授,所以需要习惯一下口音。这边课堂作业通常是以小组模式进行,处在一个好的小组里面,还是可以互相学习到很多东西的,并且周围同学也会起到激励自己进步的作用。研究生课堂没有导修课,但是每门课都配有GSI(助教),他们为学生答疑解惑。比如一些课程的助教工作时间会在一个讨论教室里,里面有圆桌和白板,学生和助教围坐着讨论,也有一些GSI是线上Zoom解答的。研究生的课程相对来说教授教的不多,他们只是大概给了方向和一些指导,其实理解部分还是需要课下去完成,特别是基础不牢固的同学需要花更多的时间。
5.如何尽快适应国外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阶段?
出国前可以加一些同去国外留学的校友群,以及国外的租房群、拼车群、二手群等,关注一下学校的公众号。遇到问题可以上网找找资料,或者请教教授们和学长学姐们。过来后需要办许多手续才可以安顿下来,独立的生活能力和英语沟通能力很重要,做饭和开车也是比较重要的生活技能。
港中大(深圳)的课堂模式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融入国外的学习环境。来到这边感觉大家的沟通能力都特别好,也很热情友好。研究生阶段大家对未来规划可能各不相同,建议找到自己想走的那条路和目标,尽早规划和行动。
6.你对学弟学妹有什么想说的话呢?
这些也是我想对自己说的话。关于学习,我觉得《论语》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话对我帮助很大,学习与思考应该相辅相成。当今比较浮躁的社会里面,拿到作业或者项目就开始思考往往花了很多时间最后却什么也想不出来。这个时候需要查查资料或者系统学习,如果一直看资料而不思考就难以真正理解并运用。
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但挫折使人变得更强大,需要炼就一颗强大的内心和情绪管理能力。未来的路还很长,如果感到迷茫,那与其在原地迷茫,不如选一个方向先去探索和试错,坚持自律起来或许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年轻的时候还是不要太懒散,让自己忙起来,比如可以多阅读思考,出去旅游或者实习暑研,总之不要只在宿舍中度过大学时光。人生是很长远的,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马上有回报,说不定练就的能力可以在以后发挥作用,而且努力的生活往往比松懈懒散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
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就类似一条在无限维空间中以时间为参数的曲线,每个人在不同维度的发展,每一个评判标准的结果就像在有限维空间的一个投影,希望大家可以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如果是热爱且擅长就更好了。我觉得学什么本身不代表能力强,学得好学得透才是真本领,学好学透并创造一些价值才是成就,每个人的经历和体验都是独特的宝贵的,希望大家可以度过愉快而充实的大学生活。我们终将独立于培养我们的学校,独立于养育我们的父母,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价值。
7.你对母校未来发展方面有什么期待?
母校现在发展地越来越好,师资雄厚,学科种类逐渐丰富了,设施也逐渐变全。另外,我觉得密歇根大学有两点或许值得母校借鉴:
第一点是学生们可以看到历年课程的详细数据,学生反馈以及教授评价。虽然说每个人对同一节课同一位教授的感受和看法可能不同,但是这些群体性的统计数据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学生选课也有依据。
另外,很多工作都是学生在做,包括食堂、巴士司机、实验室清洁,图书馆前台。虽然照搬不切实际,但觉得给学生更多机会去参与到学校工作或者建设中可能有助于学生成长。其实很多本科生TA(教学助理),他们讲课也很清楚,或许可以让更多学生担任TA职务,以及让更多学生负责管理学校事务,这样学生可以得到更多锻炼。
徐蔚峰
2019届统计学专业(原理工学院)
逸夫书院
1.在港中大(深圳)四年学习过程中印象较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印象最深的是非常和谐的师生关系。除了能在Office Hour向教授请教问题,平常也能预约教授的时间与他们畅谈学习和生活。和教授们在食堂谈笑风生、在体育场切磋球艺已然成为了大学里稀松平常的事情。
2.本科期间如何平衡学习和生活?你是怎样安排课余活动的呢?
“Work hard, play hard”(努力工作,努力玩)其实就能很好地平衡学习和生活,我的课余还挺简单的,就是运动和干饭。约上同学打羽毛球和游泳,或者和朋友到校外探店,当然最喜欢的是和好友在宿舍的厨房做美食,不得不说学校的厨房配置还是很好的。
3.你已经从UMICH毕业进入职场了,能否简单介绍你目前的工作单位、岗位和工作内容?
我现在在建信金融科技(中国建设银行的子公司)的Big Data中心工作,岗位是数据分析、建模与开发。主要的工作内容是根据业务需求对数据进行清洗、加工、传入模型后输出以及制定与训练模型,当然还包括前期的需求分析和后期的测试验证等。
4.如何快速适应校园到职场的环境转换?
校园和职场的不同我觉得就是信息交换的不同。校园里大部分时间是书本与自己的单向交流,再就是和同学老师的多向交流;但是职场里大部分时间是与同事间的多向交流,并且要保证全面性与即时性,其余才是和文档或者代码的单项交流。其实在学校里做group project(小组作业)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职场环境的模拟了,多参与一些这样的project是进入职场一个很好地铺垫。
5.你觉得在求职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你是如何克服的?
最大的挑战我觉得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求职的时候不要盲目跟风,多渠道获取市面上的岗位信息及工作内容,并且仔细想想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平时自己的强项是哪些,再去做个匹配。
6.你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想说的话呢?
加油呀,距大学成为百年名校还有九十余载,路人能叹上一句“哦,港中大(深圳)的!”还得靠各位后生呀!
本期院校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也译作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于1817年建校,是密歇根大学系统的旗舰校区。作为美国的学术重镇,密西根大学拥有全美最高的科研预算、浓厚的学术气氛、优良的师资以及顶尖的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工学院和文理学院。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名列2023年U.S. News美国最佳大学排名第25位。2022年福布斯美国大学排行榜第2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