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翔龙鸣凤科学论坛研讨会系列之功能材料前沿论坛圆满落幕
2022年11月5日至6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举办的翔龙鸣凤科学论坛研讨会系列之功能材料前沿论坛圆满落幕。来自国内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的26位功能材料领域专家在线上共同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精彩纷呈,得到了线上线下观众的热切关注。
开幕仪式
唐本忠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
首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院士表示,我谨代表理工学院对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和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对筹办本次论坛的组委会全体成员(王明锋教授,帅志刚教授,赵征教授,丘子杰教授)以及张祺教授(负责整个翔龙鸣凤论坛的筹划)、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唐院长表示,理工学院秉承香港中文大学优良的学术传统,沿用香港中文大学已有的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结合国际学科发展趋势,与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展开合作,借鉴海外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定位于战略性新兴理工学科,招集世界级的教授队伍,构建中西方结合的独特学习环境,培育新一代具备专业知识、多元才能和国际视野的学科领军人才。我们的愿景是努力成为区域、全国及国际公认的一流科学与工程学术中心,并在中英双语、全球视野及跨学科的教育教学、学术成果及社会贡献诸方面,均达到卓越水准。
同时,唐院长表示,期待本次论坛对功能材料的合成设计、前沿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动态等热点展开学术交流与研讨,就我国功能材料、化学及相关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新成果、新进展开展深入交流,促进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创新,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促进港中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功能材料研究的创新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学校,与国际接轨且有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区优势,非常愿意对海内外的学者抛出热情的橄榄枝,来学校亲自考察科研、工作和生活环境。最后,唐院长再一次诚挚地邀请各位专家有空常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指导,共叙科研人生与发展。
论坛回顾
裴坚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柔性烷基链工程-共轭高分子聚集体多级结构的关键因素”。裴教授详细介绍了课题组通过柔性侧链工程对共轭高分子的相互作用、电荷传输及聚集行为的调控,并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手段验证了材料在不同组装体系中的堆积特性,表明了该策略在薄膜器件中的重大学术价值与应用意义。
王悦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有机分子的激发态调控与高性能电致发光材料”。王教授展示了团队基于前线分子轨道工程构建电荷转移激发态材料的设计合成策略,有效解决了在OLED器件中实现窄光谱和调控发射波长之间的矛盾,展示了该策略对开发共振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的重要指导意义。
张凡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近红外第二窗口活体动态成像分析”。张教授阐释了高效近红外二区有机和稀土分子探针的结构设计策略,介绍了团队在新型发光材料的开发,新成像方法的建立及其在活体成像领域和多重检测方面的成果,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潜力。
孟鸿教授的报告题目是“Novel Multifunctional Alternating Current Drive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Asymmetrically Enhanced Coplanar-Electrodes for Information Encryption”。孟教授介绍了课题组通过设计新型非对称平面器件结构,构建双相/三相交流电驱动的电致发光器件,实现了控制方法灵活简单,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电子器件,并进一步展示了这些器件在微流控设备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和潜力。
邹应萍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有机光伏材料新进展”。邹教授介绍了课题组通过构筑合适缺电子基团来调控给受体基团的能级差,提高薄膜载流子迁移率,揭示了材料微观结构与器件宏观性质的关系,并进一步制备出了低成本、高效和稳定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
刘俊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硼氮配位键n型高分子半导体”。刘教授介绍了团队通过原子层面创新,利用硼氮配位键来降低材料HOMO/LUMO的能级,发展出新型n型高分子半导体材料,并制备出了多种性能优异的有机光电器件,展示了硼氮配位键在拓展新材料体系方面的重要意义。
刘鸣华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手性圆偏振发光材料的设计与组装”。刘研究员从手性与圆偏振光出发,介绍了手性的多层次特性和光物理过程调控的CPL,针对CPL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自己团队的思路,最后对CPL应用提出了展望。
钟羽武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偏振发光分子晶体的制备与性能”。钟研究员对比了有机分子和金属配合物各有的特点和优势,研究了线偏振发光的构效关系并着眼于磷光偏振放大最终实现了高效偏振磷光,同时提出开发具有不同性能的偏振发光分子晶体或聚集体,展示了该策略的重要价值。
薄志山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高效率非稠环电子受体的设计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薄教授介绍了该团队在开发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中高效率非稠环电子受体方面的研究,从合成策略到性能测试均有新意。开发了通过侧基调控的完全非稠合电子受体材料,希望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材料性能。
孙艳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稠环电子受体结构调控和性能优化研究”。针对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存在较大的电压损失,尤其是非辐射复合电压损失这一严重的太阳能电池效率瓶颈,孙教授与其团队通过侧链工程在稠环电子受体结构调控和性能优化方面展开研究并进行了器件性能对比来证实,为设计合成新型绿色太阳能电池材料提供了重要发展思路。
李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从单个分子到分子聚集态科学”。李教授的关注点在于“分子在聚集态有哪些独特的/有别于单个分子的特性”,提出“共轭片段-堆积行为-光点特性”规则并做出详细阐述,对科研人员研究聚集体行为有着启发与指导意义。
吴长锋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有机半导体荧光材料及生物医学应用”。吴教授介绍了典型的有机半导体荧光分子并作为荧光探针,从制备到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不断对成像效果进行优化,最终实现高对比度精细成像,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吴思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光致可逆固液转变高分子”。吴教授从设计光致可逆固液转变材料的策略出发,着眼于偶氮双键的顺反式对整体带来的影响研究,到聚合物制备以及材料性能测试,得到结论是光致可逆固液转变是因为光致异构切换了高分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并对其原理做了阐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葛子义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高效率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葛研究员从高效率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和有机太阳能电池商业化现状出发,详细介绍了目前太阳能电池在界面层、活性层、器件工艺三个方面面临的挑战,并且详细展示了课题组在这三个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价值。
池振国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邻位分子设计策略提高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池教授从邻位分子设计策略出发,详细展示了如何提高聚集诱导热激活延迟荧光(AIE-TADF)性能和超长有机磷光(UOP)性能。通过空间电荷转移、空间位阻效应、分子内卤键等手段与策略,使得材料性能得到大幅提高,此策略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何凤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氯介导相互作用有机光伏材料”。何教授从有机光电功能材料载流子迁移率低的瓶颈问题出发,提出通过调控氯介导多重相互作用构筑载流子传输网络和增强分子内电荷传输的策略来实现载流子的有效传输,并且增强器件的稳定性,最后展示了准平面异质结器件的制备,对发展稳定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王小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有机稠环共轭分子的电子结构调控与光电功能”。王教授从分子结构与材料性能的构效关系出发,通过拓扑调控和元素调控的策略,控制稠环共轭分子的π电子结构进而创制新分子骨架,此外还展示了基于APD的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和高迁移率硼氮杂稠环分子体系在有机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最后介绍了高性能螺稀类手性有机光电材料方面的发展。
陈红征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高效三元有机光伏材料及其光伏应用”。陈教授从有机光伏材料在高效率、低成本、高稳定性和应用方面出发,首先详细介绍了第三组分的设计在高效三元光伏器件中的应用,通过设计全非富勒烯合金受体实现超过17%效率的三元太阳电池;不对称受体的设计策略实现了高效低能损的有机光伏电池,最后展示了柔性/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发展。
揭建胜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大面积有机微纳单晶外延生长及其高性能场效应器件”。揭研究员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发展出发,详细介绍了表面微结构限域有机微纳单晶外延生长策略,通过精确控制接触线形状和尺寸、定点定位成核,实现有机微纳单晶大面积有序阵列和图案化生长,并且展示了全印刷大面积高性能超柔性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发展。
高希珂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薁基有机共轭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功能研究”。高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薁和薁天然产物的发现与应用,从薁研究课题的机遇与挑战出发,详细展示了一种联薁二酰亚胺的全新分子骨架,并且介绍了基于联薁二酰亚胺的高性能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此外高研究员还详细展示了基于2,6-薁单元的共轭聚合物,2,6-薁均聚物的合成和性质及其在氢燃料电池中的应用以及新型薁基多环(杂)芳烃的创制。
宋延林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绿色印刷制备光电器件”。宋研究员从印刷技术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实现了从几十微米到几十纳米的印刷精度的提升,并详细介绍了团队在光电器件、显示、识别检测等领域上显著的应用成果,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价值。
黄辉教授的报告题目是“CASP反应的开发与应用”。黄教授围绕有机电子器件的应用前景及高分子半导体材料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碳硫活化共轭高分子合成策略,该策略可以有效减少偶联缺陷并得到结构精准的共轭聚合物,利于大规模产业化,这对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绿色合成和应用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意义。
田雷蕾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有机π共轭材料的光诊疗应用”。田教授聚焦于有机π共轭材料特有的π-π相互作用,详细介绍了课题组通过调控π-π相互作用制备稳定的纳米结构,提高生物可用性和安全性并改善对肿瘤的光诊疗性能的工作,这对有机π共轭材料在生命领域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王朝晖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酰亚胺功能化的分子碳”。王教授从分子碳材料的应用出发,利用酰亚胺结构合成了一系列漂亮的一维的、二维的大尺寸分子,并详细介绍了分子在电子传输、圆偏振发光以及近红外二区吸收等方面卓越的性能,表明了分子碳材料显著的应用前景。
秦安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基于四苯基苯的AIE分子的制备及其在深蓝光OLED中的应用”。秦教授围绕四苯基乙烯易合成、发光效率高的优势及光、热不稳定的劣势,提出了将中心乙烯基修改为苯基的结构设计策略,通过晶体结构和理论计算分析了该类分子在聚集态下的光物理性质,实现了在深蓝光OLED器件和有机室温磷光等方面的应用,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高灿博士的报告题目是“高迁移率发光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高博士以开发兼具高迁移率与强发光特性的有机半导体为研究目的,受经典的2,6-二苯基蒽结构启发,通过自由度高的单键调控了分子构象以及堆积,开发了一系列有机半导体晶态材料,阐明了该类材料的设计策略,并展示了在单组分OLET器件方面的应用。
闭幕仪式
本次历时两天的论坛精彩纷呈,26位专家学者通过各自的学术报告对相关领域进行热烈探讨研究。论坛线上观看人次近10万,Zoom会议参与的观众同时期在线达220+,反响热烈。
11月6日下午,本次论坛完成全部学者的演讲与交流,进入闭幕式环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学勤讲座教授帅志刚教授在闭幕式上致辞。
帅志刚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帅志刚教授表示,这两天的报告非常精彩,有几点感言。一是感谢,感谢功能材料领域的26位专家参加本次翔龙鸣凤科学论坛研讨会系列之功能材料前沿论坛,带来非常精彩的分享。二是感慨,很高兴看到大家的科研做得越来越好,尤其非常多年轻的朋友,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三是感想,我们一直都在思考前沿在哪里,经过这几天的激烈思想碰撞,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启发。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很遗憾这次不能线下面对面交流,希望下次再聚。